普陀山門
凡朝聖遊覽過「海天佛國」普陀山的香遊客,大都知道從客運碼頭前往普濟寺景區除了一條現代建築的寬闊公路外,還有一條古色古香、綠樹成蔭的千年古香道,這條千年古香道就是妙莊嚴路。
為進一步優化普陀山旅遊環境和豐富香遊客的朝聖遊覽內容,近日,普陀山管委會在妙莊嚴路入口處舉行一座「慈航普渡」銅牌坊落成慶典時,宣佈重修妙莊嚴路古香道。計劃投資3000萬元,用近2年的時間,將這條古色古香的古香道建設成為一條集文化、歷史、美學於一體的「海天佛國」朝聖之路和文化之路。
據瞭解,即將重修的普陀山古香道妙莊嚴路,自明朝以來至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一直是海內外香遊客朝聖遊覽普陀山的主要通道。此條香道起自著名景點短姑道頭,經三官堂、白華庵、白華石刻、佛茶園、正趣亭、普陀山莊、三聖堂、石牌坊、海印池至普濟寺,全長約1200米,寬約3米,始建於明朝,沿途景點20餘處。石板每隔三塊即嵌一塊刻有蓮蓬圖案的石板,且花姿各異,無一重複。
據《普陀山志》記載,妙莊嚴路建於明天啟七年(1672),經過四年的緊張施工,於崇禎三年(1630)完工。就在將竣工的這一年,董其昌來到了普陀山,他每天除了禮觀音,觀勝景外,還時常到築路工地與負責施工的朗徹禪師和民工們磋商如何築好這條香道路,以方便來山香遊客和優化道路兩側的環景,所以朗徹禪師和民工們對他十分尊崇。妙莊嚴路築成後,朗徹禪師特請當時寓居本庵的董其昌撰《普陀山修路碑記》記其事。董其昌還為其書了「入三摩地」,刻於路之照壁,並與朗徹禪師共書「金繩開覺路,寶筏渡迷津」一副對聯鐫石於路入口處兩側。「入三摩地」四字是梵語的音譯,是佛教的專用詞語,意思是正定、正受。正定就是沒有邪念,正受就是將佛法領受於心。連起來的意思就是要求大家無念無想地進入清淨境地。「金繩開覺路,寶筏渡迷津」這一對聯的意思是佛教常常將向解脫之路的嚮導喻為金繩,將渡脫生死苦海的大船喻為寶筏。全聯字體為行楷,剛勁挺拔,自成一體。
「妙莊嚴路是普陀山佛教文化的承載,曾留下很多名人軼事和文化古蹟。」舟山市政協副主席、普陀山管委會黨委書記蔣寶華告訴筆者,今後將逐步收回妙莊嚴路旁已作為民房的白華庵、三官堂,恢復這些古蹟,並打算依託白華庵左側的茶園,建立佛茶館,讓香遊客喝禪茶,賞明月。「重修千年古香道既是保護歷史遺蹟的需要,也是普陀山打造世界佛教聖地和國際旅遊勝地的重要舉措,通過重修來恢復這條千年古香道,重現妙莊嚴路舊時勝景,構築一條文化走廊,營造一個琉璃世界。」
據悉,重修千年古香道妙莊嚴路項目,還是普陀山「十二五」(2011年至2015年)期間旅遊經濟發展規劃的內容之一。預計該修復工程將於2012年底前完工後能展露她的容顏。
(責任編輯:歸鶴)(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