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文成古道:紅楓滿地古階升 秋雨愁然長斷魂
2010年12月01日 來源:浙江在線

  千秋塔下望文成,千古今朝無夢痕。我欲尋心常定處,不關風月不關春。

  紅楓滿地古階升,秋雨愁然長斷魂。同飲雪花誰共醒,入眠亦可訪伯溫。

  溫州文成縣,「文成」二字取自明朝開國元勛劉基(伯溫)的謚號。文成縣是1948年析置的新縣,縣名就是為了紀念劉基。

  文成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稱,開門見山。俗語云:「九都九條嶺,條條通天頂。」

  進入文成縣境內,一個很奇特的文字就顯現在眼前—大嶨鎮,嶨字,【拼音】:[xué] ,是文成縣三個獨特的字之一,全國各地就文成才有的字。字典裡解釋很簡單,為地名,在浙江省文成。方言裡的意思為山多大石,整個縣城大嶨鎮就處在一個盆地裡。這個字就根據這個地形造的。

  「嶨垟漈」,是在文成縣經常出現的三個文字, 「垟」字在浙江省比較普遍,都用於地名,其他省不多見。意思為田地。「漈」字,字典裡解釋為水邊,這個字也不多見,文成當地人譯為瀑布的意思,如百丈漈等。

  文成縣城邊有一條河流,詢問當地人,是名「泗溪」。晚上在泗溪散步或者是拍攝夜景,是個不錯的選擇,溪水清澈,和文成縣比鄰而居。

  泗溪邊的山上有七層佛塔。我和同行的攝影師毛老師問了十多個當地的居民,卻沒有一人知道塔的名字。

  早晨五點,我們便沿著泗溪外拍,順著小石板路上行,登上寨山頂,才在塔下看見了一個石碑「千秋塔」。

  岩庵

  岩庵嶺距縣城0.5公里,從山路上行,一路楓樹林立。在這裡可以俯瞰文成縣城,舉目遙望高處,岩庵(白雲庵)建立在岩壁之中,飛簷斗栱在岩石中隱現。

  岩庵為千年古庵,相傳始建於初唐,因其大雄寶殿建於巉岩峭壁而得名,又因其位於縣城東部云峰山中,終年白雲繚繞,故又名白雲庵,可稱得上是「浙南懸空寺」。因岩庵是本地著名宗教勝地,有大雄寶殿、彌勒殿、地藏殿、真君殿、三官殿、觀音閣、靈霄殿、娘娘宮、華光殿和仙人橋、廊橋、鐘樓、怡然亭、青雲亭、岩背亭、青雲梯等名勝古蹟;四周有雙石燭、晴雨瀑、滴水岩、龍嘴岩、透天洞、迎客僧等自然佳景。有古謠云:「高空岩洞一佛亭,半邊落雨半邊睛,溫州五縣尋勿到,只有岩庵出名勝。」

  岩庵又有其獨特的岩庵文化,文成縣詩詞學會著有《白雲庵詩集》。庵中有詩詞227首,楹聯90對,大雄寶殿等佛殿神宮簡介11篇,玉皇大帝、八仙等神明簡介21篇。傳說唐仙呂洞賓曾仙遊於此,並題一詩:「山中樓閣倚云端,極目煙霞萬里看。法鼓應雷通世界,禪燈映月照蒲團。風吹洞草三春暖,水濺岩花六月寒。唯有紫微星一點,夜深長掛石欄杆。」明朝瑞安縣令李仙箕、清朝道光進士孫鏘鳴和現代書法家蘇淵雷等百餘古今名人,都留有詩句名聯於庵中各個景點中。就是在今天,岩庵的名勝古蹟及人文氣息也仍然吸引著無數的善男信女和騷人墨客。

  紅楓古道起幽情

  我們上紅楓古道的路,距離縣城不遠,一行有五十多人,隊伍浩浩蕩蕩的順著台階路上行。

  大概是今年雨水太多的緣故,今年的楓葉並不怎麼紅,很難找到那一抹豔麗的色彩。沿途有一些楓樹,但是也缺少那種鮮豔的色調。加上天公不作美,下起了小雨,對攝影者來說,這樣的天氣,光線略顯不足。

  倒是一路的野菊花和茶樹花,恣意地舒展著它們的生機和色彩。

  在山上的農家,有很多人家正在忙碌著:在一個巨大的木桶裡,搓洗著一個巨大紗團。上去詢問才知道,這是在製作蕃薯粉絲,這是在去掉蕃薯粉中的雜質。

  天頂湖位於浙江省文成縣百丈漈頭觀湖,湖水清澈,猶如明鏡。紅褐色的岩石形成了一個個的島嶼,有一種別樣的韻味。

  【小貼士】「紅楓古道,江南少有。存之不易,堪稱佳景。」浙江文成紅楓古道多、長、奇、麗,均修建於元明時代,經歷代積累和不斷的修復,遍佈文成,連通文成的大鎮小鄉。文成境內現今保存較為完好的紅楓古道尚有七十餘條,共計古楓3000多棵,幾乎鄉鄉有紅楓古道,其中縣城大嶨鎮周邊即分佈著十來條,最為著名的是大會嶺、龍川嶺(五十二嶺)、松龍嶺、岩庵嶺。秋日丹楓似火,紅楓與古道一同蜿蜒盤繞在群山之中,形成了獨特的人文景觀。

  紅楓古道第一嶺:文成大會嶺

  舊時交通閉塞,境內有數十條紅楓古道,大會嶺是其中最著名的。大會嶺上起富垟村嶺頭自然村,下至大嶨鎮嶺腳村,全長約十里,有4300餘級。嶺上有很多松樹和楓樹,大的有數百年樹齡,合抱大樹有數丈高,夏天濃蔭蔽日,秋至滿目丹楓。瑞安縣誌載:清時大嶨苔湖人陳慶昌單獨出資800銀元倡建大會嶺石板路,嶺上大部分路段均用花崗岩條石砌成,條石長約1.5米,寬約30公分,厚約20公分,非常整齊美觀。其中一段「斗米直」有320餘級,筆直陡峭,相傳挑擔者要吃斗米才能上此處。

  明成化年間,花園人王魁金、魁珠在嶺頭建云亭庵和嶺頭亭,王魁尚在半嶺岩下建佛龕和一簡陋涼亭,供過往行人休憩。清朝時云亭庵改為云頂寺,涼亭亦重新修建,並增設茶堂,免費為行人供應茶水。西坑敖裡人周道亮一次擔鹽過嶺,中暑暈倒,幸被半嶺亭好心齋公所救,康復後即發願心,於乾隆七年(公元1742年)出資在半嶺興建會嶺堂三間,大嶨施主潘淳亦捐俸助建,洙川(今大嶨徐村)吳氏眾人樂助山場。周道亮還捐附近良田 22石作茶堂經費用。光緒十九年(公元1893年)周之後裔繼承其志,復出資修葺老堂,並在下首續建五間,塑佛像,招僧人,頗具規模。為感謝周家德行,會嶺堂每年中元節盂蘭盆會均送一對各重三斤的壽桃給周家,直至1949年。以後,半嶺亭、會嶺堂均數度修葺,今半嶺亭尚存一座用規整的桃花石和青石砌鑿而成的正方體古灶台,約略可見當年情景。半嶺處還有元末吳成七農民起義時建造的白楊寨遺址。

  【交通線路】

  杭州、寧波、金華、福州等地都要經過甬台溫高速,在甬台溫高速飛云高速口下高速,然後在經56省道至文成(車程40分鐘),交通便利,可進入性強。距浙江省會杭州市450公里,距溫州市85公里。


岩庵



天頂湖

(責任編輯:一微)(原文…

浙江省旅台灣同鄉聯誼總會 會址:108台北市萬華區和平西路三段382巷11弄17號5樓
台北聯絡處:103台北市大同區貴德街83號9樓 電話:(02)2556-0112 , 2592-6503,2304-5561,2923-4833
傳真:(02)2556-5037,2592-6503,2302-0435,2922-5107 策劃總監:林淑珍 總編輯:留問政 聯絡秘書:徐薇蕙
深圳聯絡主任:寧松林 電話:+86-137-23456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