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浙大之江校區修舊如舊。
背依著月輪山六和塔西側的秦望山,丘陵台地之上,一幅筆墨濃重、恢弘大氣的丹青在緩緩鋪開,這是一座掩映在水光嵐氣之中的校園——曾經的之江大學,後來的浙大三分部,現在的浙大之江校區。
這是一個有著百餘年歷史的校園,裡面保存著相當完整的近代大學建築群,建築佈局錯落有致,歷史人文沉澱深厚。到過這裡的人,都會被這裡的獨特氣場所吸引。
4年前,這個校園整體被國務院批准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江大學時期建造的40餘幢歷史建築,百年風雨之後至今仍存在且基本完好的主要歷史文物建築還剩22幢。
就在被列為全國文保的那一年,浙江大學的「之江大學舊址修繕工程」項目啟動。2007年夏,一期工程完成了9幢建築的修繕,又有7幢建築的修繕啟動。隨著一期、二期修繕工程的大體完成,11月30日,浙大將舉行主體建築修繕啟用儀式,二期工程修繕後的5幢「百歲老樓」——慎思堂、圖書館、東齋、材料實驗所、佩韋齋,已被賦予了新的生命。
那些樓
「這是曾經的體育教學樓。」在一座正在修繕的小洋樓前,參與修繕工程的浙大之江校區管委會李志明老師指著樓內垮塌了的樓梯說,「如果再不修繕,這些老樓就廢了。因為年久失修,這些老房子裡的門窗大都變了形,無法關攏,裡面的很多建築材料都爛損了。」
在浙大之江校園裡,未經修繕的老樓大都是一付垂垂老矣的模樣,有的木樑已被白蟻毀去了大半,有的內牆已經脫落,有的樓名已字跡模糊……
浙大之江校園裡有22幢之江大學時期遺留下來的老建築,為了保證修繕中「不改變文物原狀」,浙江大學請了中國修復古建築的頂級專家,尋訪到了最原始的資料,通過嚴格的招投標,找到專業的承建隊伍,可謂煞費苦心。
浙江大學房地產維修科的傅加林老師是二期修繕工程的全程參與者。他說,在修繕工作啟動前,浙江大學就制定了修繕原則:修舊如舊。他們還給古建築做了「全身檢查」,採集了木材種類、黴變、蟲蛀、開裂、坍縮、沉降、傾斜等等文物建築信息。
「這些保護建築多為磚木混合結構,屋架多為木桁架,所以損壞得特別厲害。」傅加林老師說,修繕伊始,擺在工程隊面前的是牆體滲水、門窗變形的爛攤子。
該換的要換,改補的要補,重要的是要儘可能用原來的材料、原有的工藝去操作。可是,那個時候的舊瓦片、舊磚塊如今難覓蹤跡。為此,施工隊在周邊農村四處收集,為了找尋原料中需要用到的石灰稻草,傅加林還專門跑到江西去收購。「如果實在找不到與原來一樣的磚,我們就不做了,也不用現在的新磚去替代。」
在這樣的堅持下,修繕好的建築基本都以原貌呈現。圖書館是已經修繕的主體建築之一,這幢建於1931年的老建築曾是當時遠東地區最好的圖書館之一,也是之江校園裡最具裝飾色彩的建築。
「安全,是老建築修繕中最要緊的。」李志明說,「老建築的柱、牆、樓板、樓頂都有木結構,一個『萬一』就會不可收拾。浙大光華法學院的老師2007年搬過來的時候,辦公室都在沒修過的老房子裡,這3年,老師們沒有用過空調、取暖器,冬天凍得打鍵盤都不聽使喚。」走進圖書館,我們發現,為了既安全又不破壞牆體結構,電線管路、水管都明鋪在外而非暗埋在牆體裡。以前的老房子沒有衛生間,為了不影響原有的建築結構,修繕中,每一幢樓也頂多只設計一個衛生間。
在修繕工程啟動以來的近4年時間裡,一切圍繞「修舊如舊」展開。「修繕還要兼顧實用性,讓人與建築互動起來,為其注入新的活力。」負責浙大之江校區檔案編撰的李樂鵬老師說,建築遺存的保護不能流於靜止的、消極的、博物館凍結式的保護方法,「有人的建築才能帶動周圍環境的復甦,這才是動態保護的方式。」
那些人
「這是我們曾經讀書的小學,那個時候我們就在這個位置做早操。」在浙大之江校園裡隨任教的父親生活了10年的張鵬程、張鵬搏兄弟站在圖書館一樓,指著樓前的一小塊空地對我們說,「以前我們常把這台階旁的斜坡當滑滑梯,一溜就衝下來了。」
如今的張鵬程、張鵬搏都已邁入古稀之年,「我們的父親1934年受聘於之江大學,擔任體育部主任及教授,在這裡工作了長達20年。我們小時候就在之大附小讀書,當時圖書館的一樓就是之大附小,二樓是閱覽室,三樓是藏書室。」
一幅幅鐫刻在記憶中的圖景在兩位老人的描述中展開,跟隨著老人的步伐,我們彷彿走進了時光隧道,一草一木,一磚一瓦,都與人與事勾連在一起,散發出歷史的獨特魅力。
出圖書館往西行,眼前出現了一座由石頭砌成的哥特式建築,這是都克堂。也是當年校園裡唯一的一幢宗教建築,帶有明顯的都鐸復興式特徵。大門右邊牆上鑲嵌著的大理石碑上還能模糊地辨認出都克堂的建造時間是1917年。
「小時候父親經常帶我們來這裡。」儘管門上掛著重重的紅銅大鎖,張鵬程仍透過門縫使勁地向裡張望。「就在門口這條路上,我碰見過好幾次司徒雷登。他是一個高個子的瘦老頭,頭髮斑白,一雙碧藍的眼睛炯炯有神。有小朋友用生硬的英語向他問好,他能用一口流利而地道的杭州話回答,這讓我們非常好奇。」
說起這位前燕京大學校長司徒雷登,他與之江大學有著很深的淵源。1906年,司徒雷登曾參與當時之江大學新校址勘定和興建校舍的工作。1908年,司徒雷登執教之江大學,在之江大學的校園裡先後生活了10年。他的弟弟司徒華林是之江大學的第三任校長。
過都克堂沿小路往東走,便是浙大之江校園的主樓慎思堂。「1912年,孫中山先生攜陳其美、浙江督軍朱瑞等來之大參觀,並在這幢樓的大草坪前與師生合影。」張鵬搏說,那時在這裡讀書及任教的師生中,有不少後來成為中國學術界舉足輕重的人物,比如李培恩、夏承燾、郁達夫、廖慰慈、蔣禮鴻、王駕吾、林漢達、朱生豪等,還有知名人士馬寅初、馬敘倫、許廣平等也曾來校講過學。
在慎思堂的前面是校園的地標性建築「鐘樓」,這是一座中西合璧風格的建築,四個方向均能看到圓形的巨鐘,鐘樓前後有拱形門貫通,朱紅色的木樓梯踩上去微微作響,窗戶是老底子的木框窗。
這座鐘樓與著名報業家史量才有著密切關係。史量才在之江大學困難時期,多次伸以援手,捐助了大量辦學經費。為了表達對之江大學的支持和熱愛,他還將唯一的兒子史詠賡送到校內深造。1934年深秋,史量才因積極支持抗日救亡運動,主力抗戰,反對內戰,引起當局的記恨,在與兒子從杭州返上海的滬杭公路上,慘遭特務殺害。在史量才逝世的第二年,家人根據他的生前遺願,向學校捐贈了一座樓,取名「經濟學館」,即現在的鐘樓。
過鐘樓往東行,在秦望山麓「二龍頭」蔥鬱樹林中有一幢西式紅磚紅瓦坡頂洋樓,那便是東齋。「知道嗎?二樓最西邊面向錢塘江的那間房間,就是翻譯了《莎士比亞戲劇全集》的朱生豪先生住過的房間。」張鵬程老人手指著那個方向對我們說,「在之大生活讀書的學生,經過東齋時總要習慣性地向這個方向張望一下。」
再由「頭龍頭」上山,經「十間頭」,便是曾經的之江大學工學院院長廖慰慈別墅、商學院院長胡繼媛住宅,順「五間頭」前的水泥路,下山坡便能看見晶瑩碧透的一汪清水,「這是上清池,以前這裡還有雙龍瀑,之大校園一共有12景,這些都名列其中。因為從空中俯瞰下來,像2個情人相依在一起,因此這個山谷又得名情人谷,後來池上的橋也因此得名情人橋。」張鵬程對校園裡的典故瞭如指掌,他說,「一代詞宗」夏承燾先生當時在文學院執教,每天上課都要走過情人橋,對這裡的景色特別喜歡,到了夜晚,明月高照,只聽見小溪涓涓細流,站在橋上可以從山谷開闊處眺望遠處的錢塘江,波光粼粼的江面分外美麗動人,在之大任教時,夏承燾先生就住在月輪山上的廂房,這裡的生活給夏承燾先生留下美好的印象,他後來出版的《月輪山詞論集》就是取名於此。
那些事
站在慎思堂前的草坪上,過往的人們都可以清晰看到道路兩側擺放著的兩尊石虎。「這是慎思堂土建施工中出土的,據考證它們是南宋時期的遺物。」張鵬程老人指著石虎告訴我們,他還在《史記》記載中查到了之大校園與秦始皇有關的古蹟傳說,如今之江校園背倚的這座秦望山相傳就是當年秦始皇登高遠眺錢塘江「望江興嘆」之處,所以後人取名為「秦望山」。
「在秦望山二龍頭山頂處,之江大學的天文台就在那裡,這也是杭州最早的天文台,現在已不復存在。」張鵬搏告訴我們,當時天文台作為學校教學用設施之一,主要用於天文氣象觀察和天文學的教學和學習,全套設備從美國進口。天文台在20世紀20年代前後對杭城有較大的影響,在發行的地方債券中,就採用了天文台作為債券上的圖案之一。
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使得浙大之江校園及其周邊的一丘一壑、一亭一閣、一草一木都獨自成景。當年的錢塘江上到底有怎樣的風情?李樂鵬老師描繪的場景令人心嚮往之:20世紀70年代前,由於受鐵路和公路的限制,大量物資仍是依靠錢塘江的水路運輸,江面非常繁忙。在六和塔至之江校區前一帶寬闊的江面上,經常出現靠人力手劃的巨大三帆、五帆木製大船,不同色彩的風帆交織在一起,錦帆片片,百舸爭流,形成一道獨特的風景線。沿六和塔至之江校區一帶的岸邊還停泊著無數大小漁船,猶如一個小漁港,十分熱鬧。到了夜晚從校園眺望錢塘江畔,船上盞盞小燈好似天上繁星點點。夏承燾先生任教之江大學時就住在當時的教師宿舍月輪樓,他作有《望江南·自題月輪樓七首》,其中一首是這樣的:「秦山好,面面面江窗。千萬里帆過矮枕,十三層塔管夕陽,詩思比江長。」
凡是在浙大之江校園裡生活過的人,此後的生命彷彿都與它絲絲相連。許多人去了外地,去了國外,回到杭州也一定會帶著照相機回來轉轉,看看自己住過的房子,上過課的教室,工作過的實驗室,即使荒蕪破舊了,也要拍下來帶走。
對每一個曾經在這裡生活過的人來說,這個神秘的校園就像一杯陳釀的酒。一百個人品它,自有一百種味兒。浙江大學的老教授顧偉康說,他最難忘的「浙大三分部」的家屬區,那裡鄰居們都是低頭不見抬頭見的同事,儼然是一個世外桃源般的山區自然村落。
行走校園中,始終有種時空交錯的神秘感伴隨左右。當我們立定堂前,仔細欣賞一座座精美建築時,感受的是貫穿百年的韻律與節奏。
此景,此韻,像是潺潺流水,溫柔動情。
歷史鉤沉,徜徉在舊跡裡,身臨其境者有著各自的闡釋。
歲月靜好,願老樓、舊事、故人,珍而重之。
現在,已經完成修繕的5座老樓都有了入駐的新「主人」,歷史之河又開始綿延流淌起來。
情人橋
 鐘樓
(責任編輯:一微)(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