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海拔千米的麗水古道尋找梅姓人家的遷徙史
2010年10月20日 來源:《錢江晚報》

  10月17日,由雪花啤酒等單位和機構共同發起的雪花啤酒古道探秘系列活動第十七站,行走的是麗水景寧景壽雲道。

  景壽雲道是古時候景寧到福建壽寧的主要道路,整條古道都穿梭在海拔1000多米的高山峻嶺之中。上週末的活動,30多名驢友的探訪線路為:景寧楓林口—東車—雲中大漈—小佐—浮亭崗—雁溪—上標—壽寧。眾驢友在這條千年古道上想尋訪的,是一個姓氏的遷徙史。

  高山古道留下梅姓遷徙足跡

  與之前眾多古道以軍事或商業要道聞名不同,麗水景寧景壽雲道留下的是千年前先民們遷徙的足跡。在古道上的大漈村中,農戶以梅姓為主,據說他們是北宋慶歷八年(1045)從雲和遷來。梅氏祖先在東邊一個叫趙坪的小山村和山民們一起開渠排水,築岸墾田,開墾建設了西岸等大漈村落。景壽雲道就留下了先民們遷徙的足跡。

  大漈是坐落在海拔1030米的高山盆地中的一個村莊,5.9平方公里的面積,使它成為了景寧縣內面積最大的盆地。自唐朝起,彭姓居民遷移至此,但北宋時期梅姓從雲和遷至此地,並且替代彭氏成為大漈第一大姓氏。直至今日,在大漈3100多名鄉民中,梅氏已經佔到了1700多人,後代延續至第33代。

  「大漈處在深山,前幾年公路還沒修,鄉民們要外出買些油鹽醬醋,走的就是先人走的那條古道。也有其它的路,但都要比這條要險而且更遠。」在鄉里生活了大半輩子的梅曉徐,和驢友們聊起了景壽雲道對於大漈的重要性。

  「以前這條古道是交通要道,所以大漈就成了這周圍幾個縣城的交通樞紐,有什麼東西要運到各個縣都要經過大漈。」義務導遊梅妙燕老師對大漈歷史進行了長時間的研究,只要有遊客到大漈,她都會為他們做講解。

  偏僻山村從古至今人才輩出

  古人訓,百德孝為先。在大漈村,孝道更是祖祖輩輩在教育下代人時,最為注重的。大漈村裡有座古寺,名為時思寺,這座始建於公元1140年的寺廟是難得的集道、儒、佛三教一體的寺廟。雖然現在時思寺只留下了基本的建築結構,但那裡的一木一瓦都承載了說不盡的歷史故事。

  梅老師介紹說,「時思」兩字是由宋高宗趙構所賜,意為時時思念自己的祖輩。據說古時有位名叫梅元屃的村人,6歲時祖父去世,而後為祖父守孝三年,故事傳到宋高宗耳裡,高宗深受感動,賜封梅元屃為「孝童」,並將當年元屃守墓時住的草廬修建為「時思院」,到了明朝宣德年間,改為了「時思寺」。

  驢友「旺仔」感嘆道:「如此偏僻的小村莊,竟從古就如此遵從孝道,從這不難看出『梅』姓的風範。」

  除了崇孝,大漈還是個出名的讀書鄉,從古至今,文人名賢輩出,9位進士,23位舉人,13位貢生。現在,從這裡走出去的大學生更是數不盡。「可能這地方有靈氣,先人沿著古道遷徙,選擇在這裡紮根,肯定有他們的道理。」梅曉徐頗為自豪地介紹道。

  梅家文化處深山卻望有人知

  古時梅姓先人辛苦遷至大漈,並在大漈生根;今天,梅姓的不少子孫也和其他農村村民一樣,喜歡去更廣闊的天地闖蕩。但也有人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讓更多人瞭解大漈不一樣的梅姓文化。

  此行的義務導遊梅老師就是這樣的人,這樣去讓外人瞭解大漈,她已經堅持了5年。 「我就聽過梅老師很多次講解,在我看來,她是對大漈歷史最瞭解的人。」驢友「大力哥」說,他瞭解到正因如此,梅老師也成了鄉里的名人。

  「說實話,麗水大漈是一個偏僻的地方,在浙江省內並沒有太高的知名度。我自己研究梅氏文化多年,搜尋大漈梅家的家譜,最怕別人說我是炫耀。大漈和梅氏密不可分,梅氏有很多優秀的傳統文化,如今還留有不少古宅、古寺,希望至少梅氏的子子孫孫都不要忘記自己的歷史。」梅老師說,她更希望有更多人走進深山,去瞭解淳樸但絕對重禮儀的梅家人。(洪秋辰、悠悠)


(責任編輯:一微)(原文…

浙江省旅台灣同鄉聯誼總會 會址:108台北市萬華區和平西路三段382巷11弄17號5樓
台北聯絡處:103台北市大同區貴德街83號9樓 電話:(02)2556-0112 , 2592-6503,2304-5561,2923-4833
傳真:(02)2556-5037,2592-6503,2302-0435,2922-5107 策劃總監:林淑珍 總編輯:留問政 聯絡秘書:徐薇蕙
深圳聯絡主任:寧松林 電話:+86-137-23456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