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濕地公園免費開放 千年淤泥「釀」絕美濕地
2010年10月01日 來源:《錢江晚報》

植被鬱鬱蔥蔥,棧道彎彎曲曲,別有一番野趣。

  西溪濕地今後要有壓力了——「西湖濕地公園」10月1日開園,門票全免。這個公園就在江洋畈,裡面植物幾乎全野生,種子來自於西湖湖底千年淤泥,其中,這裡的柳樹甚至能夠顛覆白堤柳樹一直以來在人們心目中的形象。不過,也正因為公園由淤泥堆積而成,這裡同時也處處沼澤,堪稱杭城「最危險的公園」。

  江洋畈 錢塘江邊的大片田地

  先說一說江洋畈在哪裡。

  江洋畈對很多杭州人來說都是一個陌生的名字。畈,意思是大片的田地,江洋畈這個名字1500年前就有了,這裡原本是江海退去後留下的一片灘塗,就在錢塘江邊,玉皇山西南。

  昨天(9月30日)記者開車從玉皇山隧道走,經過八卦田、陶瓷品市場大門前,沿著鳳凰山路一路西行,大約過陶瓷品市場800米處,右手就是江洋畈停車場,場地不大,只有42個車位。

  長假停車不是太方便,市民遊客倒可以騎公交自行車前往,在江洋畈大門附近就有個公交自行車停車點。公交車乘到陶瓷品市場,再步行幾分鐘就到了。

  萬一跌落沼澤 抱住大管子不要亂動

  剛到門口,就覺得這裡和別的西湖綜合保護工程公園不同——門口有保安擋駕,聽說是參加新聞發佈會才放行。

  走到公園木棧道上才體會到保安的苦心。「300畝江洋畈,人能踩到的只有30畝左右。」走進公園,只能漫步砂石路、木棧道、公廁和觀景台,千萬不能越雷池半步——那些看起來香香的、美美的花草、濕地、淤泥可是會「吃人」呢。

  「建公園的時候就有嚴格規定,任何工作人員不能孤身行動,怕萬一陷入沼澤會有沒頂之災。有一次,我不小心踩進了淤泥裡,連忙趴倒不動,雙手抱住聚乙烯浮管連喊救命。」錢江管理處工作人員黃飛燕當時還把第一個趕來救她的小工也拖進了淤泥,後來又連續趕來幾個男人,才把他倆救起來。

  原來,棧道建於100萬方淤泥之上,淤泥深達20多米。

  萬一落入沼澤,千萬不要胡亂掙扎,要向黃飛燕學習,牢牢抱住黑黑的高強度聚乙烯浮管,呼喊、等待救援。

  1200米長的木棧道貫穿全園,它建起來可不容易,怎樣才能在淤泥裡修路?松木、竹排、鋼浮箱等材料都被PK掉,最後用上了這種直徑35.5釐米的空心管子。每根管子4.5米長,1000多根,橫浮在淤泥上,木棧道就搭建在管子上,好比「小小竹排江中游」。因此落泥時抱住管子,就像落水時抱住浮木,能救命。不過這還只是指跌落木棧道邊,如果進入沼澤中心、褐色鐵皮所圈範圍內,就更危險——那裡還未經人工開發,淤泥更軟。

  100萬方淤泥 成就西湖濕地

  江洋畈這個「大片的田地」怎麼會有100萬方淤泥?1999年~2003年,西湖大規模疏濬,那時候,淤泥沒有留在西湖裡堆成湖中三島、蘇白二堤之類的「景觀泥堆」,而是修了一條大管道,將淤泥通過管道輸送到江洋畈,當時,江洋畈一直以鐵柵欄和鐵門與外界隔絕。

  7年過去,淤泥表層自然乾化,西湖淤泥帶來的水生、陸生植物種子紛紛發芽,竟然長成數萬株南川柳、接骨木、大葉柳,儼然濕地景緻。

  「西湖裡的寶貝真神奇啊,這樣也能造就一個美麗的公園!」驚豔於江洋畈生態公園,昨天到場的記者們紛紛感嘆。

  不遊覽江洋畈公園就不會知道,這樣卑微的小花、小草配合在一起,竟是如此和諧優美。公園裡植物香撲鼻,來自紫色的天然鼠尾草、紅色黃色的波斯菊、粉色的醉蝶花,有的路段邊上是半人高的狗尾巴草叢,有的路段是蘆葦蕩、翩翩而至的白胸苦惡鳥、白鶺鴒、黑水雞……走二三百米的台階走上觀景台,可以賞江洋畈全景和錢塘江江景。

  更關鍵的是,在植物專家們眼裡,這還是一個研究千年植物種子資源的大寶庫。

  舉個有意思的例子。南川柳是江洋畈最大面積的植物,隨處可見,有幾萬株之多,卻跟西湖邊得到百般呵護的柳樹長得完全不一樣——比白堤柳幾乎高一倍,樹幹只有胳膊粗細,甚至連柳條都短短的,不肯垂下來。不過,它卻是真正來自西湖湖底的種子,可能來自千年之前,引人遐思——唐詩宋詞裡頭「夾株桃樹夾株柳」,寫的莫非就是它? (麻劍輝、王潔、楊曉政)


廊橋、鋼板圍欄等用的都是可回收鋼材,耐用、低碳。

(責任編輯:一微)(原文…

浙江省旅台灣同鄉聯誼總會 會址:108台北市萬華區和平西路三段382巷11弄17號5樓
台北聯絡處:103台北市大同區貴德街83號9樓 電話:(02)2556-0112 , 2592-6503,2304-5561,2923-4833
傳真:(02)2556-5037,2592-6503,2302-0435,2922-5107 策劃總監:林淑珍 總編輯:留問政 聯絡秘書:徐薇蕙
深圳聯絡主任:寧松林 電話:+86-137-23456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