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國家文化部批准設立國家級海洋漁文化(象山)生態保護實驗區。這是繼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徽州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熱貢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羌族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客家文化(梅州)生態保護實驗區、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我國批准設立的第七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
此外,象山漁山列島被列為國家級海洋生態特別保護區,象山韭山列島申報國家級海洋生態自然保護區已通過專家評審。一個縣擁有3個國字號海洋保護區,足見象山在生態文明建設方面所作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效。
6000年沉澱漁文化
象山漁文化是世世代代象山人在其生存的海洋自然環境之中,在生產與生活兩大領域內的一切社會實踐活動的成果。它包括漁諺、魚的傳說等口頭傳統、造船、織網、漁具製作等傳統技藝、航海知識、捕撈技能、媽祖巡遊、祭海儀式、開漁節、漁民宅居、漁民飲食、漁業商貿等信仰和習俗,及其相關的漁歌、漁曲、漁戲、漁鼓、漁燈等各種藝術表現形式。
象山漁業發達,漁文化歷史悠久,內涵豐富。位於象山縣東北部海岸線濱水帶距今6000多年的塔山新石器遺址,出土了海洋魚蚶圖騰蚶殼紋陶支座與陶魚鰭形鼎足,在商周文化層,還出土了青銅魚釣鉤。這些出土的歷史遺物,說明了象山漁文化發端歷史的久遠程度。元《四明續志》記載,象山的石浦以獨特港口之利,秦、漢年代就有海上漁、商活動。至唐代以後,象山的海上捕撈業及航海業已經十分發達。明清期間,象山縣南部之石浦,被冠以「浙洋中路重鎮」之稱。清末,象山縣北部的爵溪大黃魚捕撈產量居浙洋前列,所產「爵鯗」被列為朝廷貢品。
近代以來,象山的海洋漁業聞名全國。20世紀六七十年代,象山縣南的石浦漁港成為東南沿海蘇、閩、浙、滬三省一市的捕撈基地,各相關省市在石浦設有漁業指揮部。象山現有漁村37個,直接或間接從事漁業生產的人口約8萬人,佔全縣人口的15%。
在長期耕海牧漁的生產實踐中,象山境內不僅存留了大量珍貴的物質文化遺蹟,而且積累了大量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歷時兩年、覆蓋象山所有鄉鎮(街道)、社區和行政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中,該縣共普查出線索5萬餘條,立項重點調查項目1400餘項。其中在5萬餘條線索裡,以海洋文化為特徵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比例最高,約佔到60%以上。大量漁家特有的生產經驗、生活方式產生了諸如漁家傳說、漁服、漁鼓、漁燈、漁號、漁家建築、漁家船飾、漁家醫術、漁家飲食、漁家節慶、漁家信仰等一系列相對完整而又富有像山地域特色的海洋漁文化遺產,並隨著漁業生產、生活方式的延續,一直傳承至今。
象山地理位置獨特,海洋漁文化歷史悠久、資源集中,與海洋漁文化相關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和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豐富且保存完好。目前已確定的象山海洋漁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內容新穎,形神兼備,範圍適中,有利於開展整體性保護,易於及時總結實驗區建設經驗,方便開展深入研究探討,並在全國範圍內具有豐富性、特殊性、集中性與代表性,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多樣性的重要體現。2008年9月,象山縣被授予「中國漁文化之鄉」,2010年5月又榮膺「浙江省文化名城」。亞洲第一釣場——漁山列島保護區
開漁節唱響漁文化
說起象山的海洋漁文化,人們自然想到創辦於1998年、至今已經連續舉辦了十二屆的中國開漁節。
中國開漁節因休漁而誕生,但開漁節的根是延續千百年來的漁文化。開漁節主體活動項目有祭海典禮、開船儀式、媽祖巡安等,其著力展現的正是象山豐富的漁文化內涵。傳統的祭海儀式,在政府的引導下讓漁民群眾參與祭海活動,凸顯祈求平安豐收、人海共榮的宏大主題。開船儀式港面千帆競發、氣勢恢宏、蔚為壯觀,吉祥喜慶的氣氛貫穿始終,充分表達了出海漁民的喜悅感情,使漁文化內涵得到較好的演繹。媽祖巡安則在創新中不斷揚棄,充分展示人海和諧的漁區文化氣息。其中,繼2007年9月第十屆中國開漁節期間,中國台灣富崗新村海神廟如意娘娘(佛像)應邀前來參加石浦漁港「媽祖祈福巡遊」活動後,在次年舉行的第十一屆開漁節,恰逢中秋佳節,富崗新村海神廟如意娘娘真身首次經海上回歸故里,兩岸同族同脈的親人,借如意娘娘回鄉省親之機,在中華民族的傳統佳節裡實現了團圓。當年6月25日,「石浦—富崗如意信俗」被國務院公佈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歷年來,中國開漁節還舉辦全國漁歌號子大賽、漁家服飾比賽、漁文化攝影大賽等活動,象山本地的許多漁區文化節目走上了表演舞台,從而走向了全國。
通過開漁節這一載體,象山不僅讓散落在漁區、海島、漁民生活中的踩街、對歌、抬閣、掛魚燈、舞龍燈、跑馬燈等一系列古老的民間活動紛紛登台亮相,重新煥發出了新鮮而持久的活力,而且在推動漁文化保護、研究、創作、交流、產業化等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同時,象山人還將漁文化注入海鮮餐飲文化,挖掘開發了一菜一詠一故事的象山民間「海鮮十六碗」,使象山海鮮紅遍長三角乃至全國各大城市。
值得一提的是,開漁節也讓老百姓關注開漁節、享受開漁節、參與開漁節,讓老百姓唱主角,使開漁節真正成為群眾自己的節日。廣大群眾特別是石浦漁區的漁民群眾,不僅成為節日活動的觀賞者、參與者,更是節慶文化的創造者。僅在近幾屆開漁節中,當地群眾參與文藝表演的人數就達數千人,志願者隊伍超過1000 人。
生態保護綿延漁文化
「保護海洋就是保護人類自己」,象山漁民在開漁節上提出的口號,表現了象山人利用海洋、保護海洋、感恩海洋的心情,也是歷屆政府在海洋生態文明建設中遵循的科學發展觀。近幾年,象山在發展海洋經濟的過程中牢固樹立生態優先的理念,建立長效保護機制和海洋生態安全檢測預警機制,強化港口岸線和灘塗、島礁等資源的保護,2007年4月13日,省海洋與漁業局在杭州主持召開了韭山列島海洋生態自然保護區申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論證會,順利通過專家委員會評審。
韭山列島具有獨特的海洋區域優勢,處於舟山漁場與漁山漁場的交界處,是大黃魚、曼氏無針烏賊等重要漁業資源的產卵場及苗種保護區,並為江豚較大種群分佈區及黑嘴端鳳頭燕鷗、黃嘴白鷺、岩鷺、白鷺、中白鷺和黑尾鷗等重要水鳥的繁殖和棲息地。在象山縣有關部門和當地群眾的努力下,瀕危物種與重要生物資源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復,生態環境得到改善,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接著,國家海洋局正式發文,同意建立寧波漁山列島國家級海洋生態特別保護區。
漁山列島隸屬於寧波市象山縣石浦鎮,位於浙江省中部沿海,地理位置重要,海洋生物資源豐富,海洋環境質量相對較好。但是近年來,由於列島附近海域掠奪性捕撈、無序經營開發及旅遊海釣活動過度發展,區域生物多樣性和潮間帶生態環境遭受嚴重破壞,其周圍海域的海洋生態環境資源及領海基點伏虎礁受到嚴重威脅,保護區的建立可以有效保護海島和海洋珍稀資源,改善海島海洋生態環境,維護國家權益,促進海洋與海島經濟可持續發展。
漁山列島海洋生態特別保護區將分為資源保護區和開發利用區兩個功能區塊,伏虎礁領海基點,北漁山、南漁山貝藻類資源和無居民海島劃為資源保護區,以保護為主,進行季節性保護。人工魚礁增殖放流區、生態養殖區、海島生態旅遊區等劃為開發利用區。開發利用區主要是以開發為主,利用保護區現有的環境條件,對旅遊資源、養殖環境等進行適度開發利用。開發項目主要包括漁山列島東北側海域人工魚礁增殖放流區、漁山列島生態養殖區和漁山列島生態旅遊風景區。漁山列島奇特的海蝕地貌景觀,令人神往,具有較大的旅遊價值。結合豐富的漁業資源,是開闢為旅遊、度假、避暑、攀岩運動的理想場所。保護區內的著名景點有「仙人橋」、「一線天」、白鐵圓形燈塔等。建立漁山列島海洋生態特別保護區可為資源密度高、海島生態系統典型的區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示範。
(責任編輯:歸鶴)(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