麗水雲和縣:百年桑嶺,古樸依然的淨土
2010年09月03日 來源:麗水日報

  在這裡,村民們的房子依舊是零零散散的青瓦房,帶著土黃色的外牆,倚著田埂山坡建起。自家房子的石頭地基,和家裡用了幾十年的小板凳一樣,都是灰撲撲的顏色。

  那些在這個依山傍水的小山村裡出生、長大、衰老的乘涼老人坐在村頭的大樹下「嘮閒話」,一邊抽著煙斗,吞吐煙圈,一邊像說書先生一樣,帶著抑揚頓挫的語氣,跟祖孫們講起桑嶺村「過去的事情」……

  也就在這時,祖孫們才第一次知道,那條不起眼的小溪、那片破敗不堪的殘垣斷壁、那塊安靜地躺在角落的石碑……竟然還藏著許多鮮為人知的故事,而更讓他們難以割捨的,是祖輩們在這座村子裡繁衍生息的種種往事——

  古村落中,江氏家族的紮根與興盛

  桑嶺村,因從山溝底起點,沿道路由內而外通到溝外,故將起點地取名「根」之意,因此,當地人又稱桑嶺村為「桑嶺根」村。據村中宗譜記載:「桑嶺村原為桑氏所居,後遭遇耿逆之變,舉族遷移逃避。」

  穿過村口的桃花樹,一條水泥鋪設的村道一直通到村邊。村委主任說,每年桃花盛開時,這裡就匯聚了來自各地的攝影愛好者,話語間帶著幾分自豪。近處,主婦們聚集在屋前石墩橋下的小河裡洗衣服,在幾戶人家門口凹凸不平的土路上,也總能看到些雞屎牛糞。一幅恬靜宜人的小橋流水人家。

  在當地,桑嶺村有裡村和外村之分。村中現有熊、江、邱、劉、朱、金、沈、胡、顧和繆十種姓氏。據《江氏宗譜》記載,江氏祖居在福建汀洲永定,到了「昆」、「季」輩時,逐漸向浙遷徙,後來,「彥」字輩的彥清公經過第二次遷徙,最後於乾隆乙亥年(1755年)來到桑嶺村定居。經過數百年的生息繁衍,如今,桑嶺村已形成一個有183戶、710人的村莊,其中,江氏105戶,人口多達550多人。

  然而,桑氏祖先並非是桑嶺村的開基始祖,據桑嶺村民國丙辰年(1916年)重修的《桑氏宗譜》記載:熊氏已於康熙年間(1661年-1722年)從閩遷移到雲邑桑嶺根。江氏第八代國字輩子孫、現年79 歲的江國建向我們介紹,當時熊氏是村中大戶,兩岸的山場田地基本上為熊家居多。江氏彥清與其同胞兄弟二人來到此地,在熊家當起了長工。江彥清年輕力壯,為人忠厚,深討熊家上下的歡心,後來,他便成了熊家的乘龍快婿。至此,江彥清便成了桑嶺江氏始祖。

  之後,江彥清開始在桑嶺擇地建房,與熊氏愛妻男耕女織,生兒育女,共育四子,為現今桑嶺村《江氏宗譜》之中的「四房」。江氏子孫人丁興旺,勤勞勇敢,奮發圖強。有了積蓄後,他們開始廣置田地、山場,等到家業逐漸壯大,便開始聘請能工巧匠,大興土木。江氏定居桑嶺約一個世紀後,由於土地匱乏,村民開始逐漸向外轉移,於是,才有了如今的裡外村之分。幾年後,江氏一躍成為村中大戶和大族。

  在村裡的江家大堂上,至今還保存著一塊長1.95米,寬0.85米的牌匾,該匾黑底金字,以楷書陽刻題寫「五代同堂」四個大字贈予江文潮,落款為國民革命軍第二十六軍司令部、政治部軍長周鳳岐,黨代表兼政治部主任趙舒,時間是中華民國十六年。「據祖輩說,當時江文潮五代同堂兒孫共有86人。」江氏第九代子孫江詩財說,「文化大革命時,它被偷偷地保留了下來,這是讓祖先深感欣慰的事。」

  寒窗苦讀,求取功名、光宗耀祖是江氏子孫世世代代的追求和夢想。清時科舉制度盛行,江氏祖先規定,江氏子孫取得一定的功名官位後,方可在自家大門兩側豎立桅杆一對,以顯門第榮耀。江氏的「文」字輩子孫最會讀書,村中現存三對桅杆石墩,一對上刻「光緒三十四年清貢生江文潮」,一對刻有「宣統元年秋月江文明」,第三對石墩上卻未見有任何功名登記和年月字樣。問及原因,江氏子孫均笑而避之。

  也罷,留一點神秘,也不失為一種紀念。

  置身桑嶺村,恍如身處一座融清朝閩南與江南風格為一體的建築博物館,這裡的古民居,既有福建土樓建築的身影,形如天外飛碟,又有江南民居的精緻典雅,古色古香,各自一一散佈在青山綠水之間。

  穿梭於古民居之間,村委主任說得最多的就是它的雕刻藝術,不管走到哪一處,哪一個角落,他都會指著其中的各種雕刻圖案讓我們仔細觀看。在他的指引下,我們看到了每間古民居門前的那些牆磚石浮雕,圖案的華美雍容與磚石的質樸天然亦「文」亦「野」,清新而別緻,顯示著客家建築與鄉土文化的自然融合。

  作為當年村裡的「書香門第」——「河南舊家」邱氏大院的外牆如今已是斑駁剝落,但當年的氣派之勢卻絲毫未減。進入中堂,木製牆壁上貼滿了歷代兒孫求學而得的大喜報,經歲月沖刷,喜報早已褪去了昔日光鮮的色彩,但上面的部分字跡依稀可辨。

  中堂後方,有一座小閣樓,左右兩側配以馬頭牆,牆沿有水墨畫,繪以砍樵、垂釣、牧牛圖,並配以題詩,書香味十足。閣樓窗口設計成直徑約為1.3米的滿月形,與大片的窗櫺相互輝映,猶如一幅精美的剪紙圖。

  在桑嶺村,不得不提的是青瓦泥牆的江氏大宅——「濟陽舊家」。最典型的大宅位於裡村,門額以楷體陽刻「濟陽舊家」四字,字體蒼勁有力。1966年,中華民族史無前例的文化浩劫降臨了,天高皇帝遠的桑嶺也未能倖免,村中許多「濟陽舊家」,包括「河南舊家」在內的門牌大字均被鑿毀,此處的門牌卻被完好無損地保存了下來。「當時,村民在門牌上整整刷了三次厚厚的黃泥,才掩蓋住這四個大字,它才能逃過一劫。」當地老人感慨地回憶著。

  可惜的是,它雖然逃過了文革的浩劫,卻躲不過大火的吞噬。幾年後的一個冬天,一個小小的火把吞噬了整座大宅,數十間廂房和數以百計的雕樑畫棟化為夜空裡的熊熊火光,僅留下一座門牌,見證它昔日的存在。如今,整座房子破爛不堪,兩邊的護厝只剩殘垣斷壁,蔚藍的天空成了整座大宅的天然「屋頂」。

  最大的一幢「濟陽舊家」位於外村,建築面積達2000多平方米,設3扇大門、3個天井、3個中堂,共有17開間8弄,設軒房,是江氏三兄弟各戶毗連而建的。從正大門進入,你會詫異,當年的工匠們不但懂得就地取材,並且還利用鵝卵石的不同色澤與形狀,鑲嵌出各式各樣的花紋與圖案,如「鶴鹿同春」、「雙鳳朝陽「、「如意結」等。

  大宅內雕樑畫棟,裝飾華麗。階前軒房各個樑下均雕刻「馬腿」:麒麟哺子、獅子戲球、松鶴長青、鵲躍枝頭、三國英雄、梁山好漢、八仙過海……雕琢遊刃有餘,小球鏤空而成,飛禽走獸栩栩如生。階前窗、軒房窗均以格子為圖飾,小格間以花朵或靈獸加以點綴,豐富了窗櫺,且不盡相同。

  當地村民介紹,大宅的設計與裝飾,因各房子孫的富裕程度不同而各有差異。桑嶺村現存古民居32幢,其中,刻有「濟陽舊家」和「河南舊家」石門坊有24個。

  身臨一幢幢原始生態型的綠色古民居中,在體會當年客家人輝煌家世的同時,你從中也可以理解他們孜孜不倦的奮鬥精神。

  桑嶺人,淳樸生活孕育出一批才俊

  古村落裡,古民居的集居和散落,猶如灑落在小溪兩岸大小不一的「珠子」,蜿蜒的涓涓溪流猶如一條白練,將灑落的「珠子」串連成古色古香的桑嶺村。

  生活在山間的桑嶺人,尋找著一種適合他們的生活方式:年輕的男女,他們翻山越嶺,外出求學或打工,依然勤奮、上進、有為;留守在村裡的老人們,大多與孫兒們共享天倫之樂,興致勃然時,就在祖輩建的蘭花架上種點花草,或到自家的田裡種點小菜,日子傳統、悠然、規律。

  一個古村落的歷史,便是村民用數百年的生活點滴延續而成的,桑嶺也不例外。他們將對美好生活的願望寫上家門口的對聯上,任其褪色泛黃,卻總是保護得完整無損。還有那對沾有些許灰塵的大紅燈籠,依舊鮮豔奪目,在鬱鬱蔥蔥的桑嶺村裡,你可以盡情享受「萬綠叢中一點紅」這股渾然而成的美妙意境。

  桑嶺村不但歷史悠久,而且名人文化濃厚,人才軼事世代相傳,尤其在醫學界,更是有較大的影響。

  在村裡,一代名醫江熙華聲名遠播。江氏第七代子孫「華」字輩江熙華(1882-1947)字聘三,號敬修,乳名旦兒,榜名士珍,系開明紳士。他十六歲中秀才,後中庠生,但不願踏上仕途,後專攻學習中醫。十八歲那年,江熙華便在醫學界嶄露頭角。

  20世紀30年代初,他在家鄉創辦了淑廬中醫專修所,招收有志學醫青年20多人,親自執教。從此,他全心投入醫學傳授,一心培育醫學人才,之後在醫學界名聲大振的徐光明就是他的得意門生之一。

  據江氏後人回憶,江熙華不僅醫術超群,醫德更是勝人一籌。如有高官富貴人家求診,他無轎不往,酬金亦高,對官僚豪紳不懼不畏,相傳,處州府太爺生病時,也是以轎相請;若為貧困百姓治病,則分文不取,甚至常常拿出隨身碎銀贈施對方。到中年後,他醫術日益精湛,成為一代名醫,譽滿處州十縣,慕名而來的求醫者絡繹不絕。

  除了致力研究中醫學外,他還熱心於教育事業。他在家鄉廢私塾,創辦了錦屏鄉國民學校,受到當地百姓愛戴,口碑甚好。

  據光緒己卯年修訂的宗譜記載:江氏子孫有庠生15人,廩膳生1人,附貢生1人,武庠生1人,國學生8人。在江氏子孫重修宗祠時,「耿光徐榮方」拜賀時的聯子上這樣寫道:「貢廩增監附一堂顯榮」,今天,此聯仍掛在宗祠的柱子上,由此足以見得江氏子孫仕途宏大。可惜的是,民國四年續修的宗譜遺失,導致數據統計不完整。

  縱觀桑嶺名人文化:在過去,這裡人才輩出;相信,在將來,這裡也一定人才濟濟。

  數個世紀過去了,如今,當你在村巷中徜徉,你仍然可以看到桑嶺人當年興養立學的斐然成就:那些倖存下來的佈滿滄桑的牌坊、門樓、匾額、旌表、楹聯……彷彿在無言地印證著一段客家歷史,並在你心中勾勒出數百年前浙西南一個小山村的圖景,而這幅圖景的自然人文底蘊之深厚,無疑會令你感慨萬千。

  站在村後連綿起伏的山坡上,俯瞰著這個點燃客家燈火的桑嶺村,曾經氣宇軒昂、雕樑畫棟的民居,或破舊,或殘缺,或修葺,而不變的是,古樸依然。

  我想,這便是養在「深閨人未識」的一塊淨土。(陳煒芬 夏達旦 張欽煒)

(責任編輯:一微)(原文…

浙江省旅台灣同鄉聯誼總會 會址:108台北市萬華區和平西路三段382巷11弄17號5樓
台北聯絡處:103台北市大同區貴德街83號9樓 電話:(02)2556-0112 , 2592-6503,2304-5561,2923-4833
傳真:(02)2556-5037,2592-6503,2302-0435,2922-5107 策劃總監:林淑珍 總編輯:留問政 聯絡秘書:徐薇蕙
深圳聯絡主任:寧松林 電話:+86-137-23456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