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白山的美景吸引了越來越多的遊客。登頂東白山,遊客們都會感慨萬千,無論是第一次來東白山的,還是幾十年之後再上東白山的,東白山的美景總是讓他們久久不願離去,都想多吸一口山上的清新空氣,多觸摸一下山上那些神奇的巨石,再看一眼曼妙的雲霧。
藍天、白雲、茶山、雲海、「風車」,還有正在加高加固的天池,構成了一幅美妙的東白山風光圖。
東白山旅遊開發來龍去脈
祖先們是從什麼時候開始,來到東白山的,已經無據可考。按1998年11月由市建築規劃設計院編制的《東白山風景名勝區規劃說明書》記載,東白禪林院,建於唐太和六年,而位於東白山頂峰太白峰上的仙姑殿,重建於清代,常年香客不斷。
而離東白山最近的那個叫蠶絲崗的小村,始建於何時,連村裡的老人也已經說不出個所以然來。只記得十多年前,有個80來歲的、白髮蒼蒼的老奶奶曾告訴記者,她剛來到蠶絲崗當童養媳的時候,村裡只有幾間茅草房。後來,她的公公就地取材,建了個土窯,燒了瓦,才蓋上了泥瓦新房,改變了當時這個只有三四戶人家的小村村貌。那個時候,從白溪到東白山的人,都要走經過蠶絲崗村中的山路,那是一條古道。到東白山,除了上山採茶葉的,就是去拜佛的。
東白山產茶歷史悠久。早在唐代以前,晉太傅褚伯玉隱居東白山,從事植茶。茶聖陸羽所著的舉世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中就有關於東白茶的記載。但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重新開始的東白山茶場建設,才使東白山人氣漸旺。茶場重建的第一批員工來到山上後發現,唐代就已出名的茶園,荒蕪已久,《茶經》寫到的東白茶,已僅剩三四十畝瘌痢頭一樣的茶樹,在風中可憐地搖曳著。是經過茶場員工幾十年的開墾維護後,才變成為今天這樣的規模。但那個時候,一撥撥的人進山,也不是為了旅遊,而是為了採茶。
要說東白山真正意義上的旅遊,估計該說是1996年東白山莊建成開放以後的事了。有了山莊,遊客才有了個有點模樣的吃住落腳點。上山的道路在此後的十多年間,不斷的改造建設,硬化了路面,拓寬了許多狹窄的轉彎處,添加了護欄等等。
2008年4月,東白山生態旅遊區管委會成立了,這標誌著東白山旅遊進入了實質性的規範有序的開發階段。管委會辦公室全體同仁,深入東白山區,調查東白山旅遊資源,安裝旅遊指示牌,邀請有關專家,編制《東白山生態旅遊風景區總體發展規劃》,邀請地方文人雅士,挖掘當地人文歷史,蒐集整理資料,出版《愛情聖山東白山》、《傳奇東白山》。2010年6月,成立了專門為東白山生態旅遊區建設而搭建的融資平台——東白山旅遊投資有限公司,東白山生態旅遊區建設從此進入了實施階段。
東白山旅遊,為何能夠熱起來
東白山擁有獨特的氣候地理等條件,自然景觀引人入勝。先天的自然條件,和政府的有序規劃開發,使東白山旅遊漸入佳境。
第一次上山就看到了雲海
8月27日上午,記者在山頂遇到兩輛諸暨牌照的汽車正準備下山。他們一行七八個五六十歲的男女,是26日晚上半夜駕車從諸暨來到東白山的,就坐在車裡等到天亮,他們是被孩子們來東白山遊玩之後的描述吸引而來的,他們對記者一連說了五個沒想到:沒想到東白山夏天這麼冷;沒想到第一次來就看到了日出;沒想到過了半輩子才在這裡第一次看到雲海;沒想到東白山交通這麼方便;沒想到山上有這麼多的「風車」。
今年七夕吸引了15000餘人上山
據東白山太白峰頂仙姑殿工作人員老劉介紹,這個暑假,他每天最少要接待20多人的住宿。多的時候達五六十人。其中大多數是諸暨和嵊州人。老劉統計,他已接待過100多位來自諸暨的攝影愛好者。上山來搭帳篷住的也很多,上海的背包族很喜歡這裡。東陽人多是開車上山的且多是老年人,他們以燒香拜佛為主。
農曆七月初一到初七,是老劉今年最忙碌的七天,他開工資請了十來個幫手來幫忙。據有關部門統計,七月初六那天,到東白山的車輛超過1300輛,參加七夕廟會的各地群眾達15000餘人。
老夫妻遺憾地中途返回
27日上午七點鐘過後,虎鹿鎮東山村的孫援朝,開著剛買來的電瓶三輪車,一家4口,上東白山玩。儘管孫援朝夫婦都已經是五六十歲的人了,但是他們從來沒有到東白山上去玩過。這幾年,夫妻倆老是聽親戚朋友和鄰居們說東白山怎麼怎麼好玩,現在又「栽」了很多很多「風車」什麼的,心裡癢癢,就想上山看個究竟了。
誰知,新三輪車開到半山腰,電瓶冒煙了,不敢再開。後來,遇到了下山的記者,無奈的他們便搭了記者的車下了山。(程江峰、葉挺、陳林旭)
(責任編輯:歸鶴)(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