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的堅守——紹興諸暨璜山鎮溪北古宅
2010年09月02日 來源:紹興網

溪北古建築群。王彥 攝

  與斯宅幾乎同一緯度、相距不過15公里的諸暨璜山鎮溪北村,雖然古建築數量不及前者,但單體建築的規模幾可媲美。同行的人都在發問,為什麼諸暨古代的建築都這麼龐大?但沒有誰能回答。而在走完溪北古村的剎那,我們似乎領悟了什麼……

  溪北古宅

  古鎮溪北坐落在璜山鎮上的不遠處,說是溪北,其實是在溪的西面。背山面溪的村落,完全融化在一片無邊的蔥蘢中。

  這裡是古老的溪北,也是一個家族的溪北。

  但現在的溪北早已都是新建的住宅。甚至有很多洋房和別墅。因此在村口最先見到繼述堂時,心裡有種莫名的驚喜。驚喜於古老的堅守。

  更加讓人驚喜的是老宅居然雕刻如海,造作精美。這讓人想起咫尺的斯宅和遠方的崇仁。相互比較,這裡的美輪美奐,有過之而無不及。根據史料記載,繼述堂系遷居溪北的徐氏頭代祖宗徐俊(即祥十八公)始建,但直到他的第五代孫徐必達時才告完工,時間是在清道光初年。距今已近200年。建築坐西朝東,現存兩進,旁邊兩個門樓,其規模還是非常可觀。雕刻的精美在大堂(即繼述堂)臻於極致,印象中似乎有木結構的地方,無一處不雕刻。尤其是簷廊下面,層層疊疊,排排擠擠,那叫個密不透風。雕刻的題材有花卉、人物,有連環的故事,有縝密的情節。「原本門樓還要漂亮,比這兩進還要精緻。」住在這裡的徐氏後人、今年80歲的徐祥忠老人告訴記者,門樓是1952年火災燒掉的,當時他大約十八九歲。

  「簷廊下原來還有6個雕出的菩薩頭,現在一個都沒了。」順著徐祥忠老伴的指引,我們還看到簷廊已有多處破損,好些頂板斷裂欲墜。左側廂房的簷牆上,大塊的青磚露在外面。

  後進的雕刻同樣繁多而精湛。但破損情況也很嚴重。右側的房子已經改建,左側的門窗也已換新。也是徐家後人的徐洪企告訴記者,台門原來住有20多戶,但現在只剩下了一半。

  另一古宅,同樣也是徐氏家族的建築。並且同樣坐西朝東,對望溪江。這就是新一堂。此堂保存著完整的前後三進,規模約為前者的一倍,建成的時間也略早,為嘉慶朝的建築。建房的主人是祥十八公的第四代孫,名叫徐寧。據資料記載,徐寧家底殷實,生有8個兒子,因為人口繁多,家庭龐大,故建造了這座超級大宅—— 連後來添建的最南的一個門樓,整座台門共有6個門樓,88間。

  但建築的規模大了,裡面的裝飾就相對簡陋。門窗上大都沒有任何雕刻,有也是很普通的圖案和花色。

  「生產隊時,大堂是3個生產隊的公用場所,除了中間過道,兩邊都堆滿了糧食、稻草和木柴。」63歲的住戶徐奎基告訴記者,新一堂最多時住過五十幾戶,都是徐氏後人,但現在只剩了十幾戶,「都搬出到外面去住了。」

  最靠近溪水的是祠堂,不消說,也是徐家的祠堂。根據文字記載,祠堂名為彝敘堂,建成於乾隆年間。但屢經修葺。繼80多年前的最近一次修葺後,因為風雨剝蝕,眼下的祠堂又在大興土木,全面修繕。「修繕是從去年8月開始的,全部修完估計要到明年了。」負責管理的徐仲倫老人告訴記者,維修的30多萬元資金是族人集資的。「上面我們也打過報告,但資金現在還沒下來。」

  據悉,溪北村共有人口近400戶,幾乎都是徐氏後人,是一個非常典型的家族集聚點。

  溪北隨想

  其實除了這些建築,在尋訪穿行的時候,我們還發現了其他一些至今尚存的歷史建築。其中印象最深的一處,就在巨宅新一堂西南側,兩者幾乎是緊緊貼著,呈現一種家族情感的依偎。

  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這處當地村民俗稱「三份頭」,也叫「務本堂」的老宅,也是徐氏先人所建。「跟繼述堂、新一堂大約差不多時候。」一位上了年紀的老人告訴記者,但她不清楚祖先是誰,或者是什麼身份。

  建築也是坐西朝東,前後三進,連正門在內共3個門樓。門樓看上去還挺新和完整,但裡面兩進十分破敗,有些結構已經傾倒,如被歲月打敗的士兵。

  但無論如何,它們同樣給人深厚龐大的感覺,龐大中還給人一種神秘和困惑。

  只有很少的文字記載了這個家族的來源。據記載,徐氏家族祖籍東海郡,在漢時因避王莽亂,由元洎公渡江南遷,隱居浙江姑蔑太末裡,後又遷至吳寧(今東陽)。到明洪武年間,由道禮公再遷諸暨大成塢。「大成離這四五里路,現叫大成塢村。」族人徐洪企說。清康熙年間,一位叫徐俊(祥十八公)的先人再次搬家,目的地就是現在的溪北。祥十八公由此成為溪北一族的共同先祖。這支徐氏就在溪山碧野的溪水之地繁衍生息,至今形成一個龐大的村落。

  歷史就是這麼簡單,但也充滿複雜。其中一個複雜就是眾人共有的疑問——諸暨的古宅為何都如此龐大?從五洩瀑下的藏綠村,到東白湖邊的古斯宅,到「楓橋夜泊」的楓橋鎮,再到孝道如山的高台門。答案也許可以從新一堂的歷史中窺見一二。上面已經提到,當年的徐寧建造大宅,子孫繁多無疑是直接的原因。但也許更重要的原因,是在於這個家族的遵禮與和睦。

  溪北一族定居後,很快就修造了家譜。並在有清一朝,先後續修9次。在每次的修譜中,族人都在序跋的字裡行間表達對先人的緬懷,流露對家史的追憶。他們恪守一種儒家傳統,尊崇如同生命,在庸常和瑣碎的生活中緊緊銘記,在變幻和飄零的歲月裡牢牢揣定。

  信念是一種力量,堅守讓他們強大。(周國勇 李穎)


雕樑畫棟的繼述堂

(責任編輯:一微)(原文…

浙江省旅台灣同鄉聯誼總會 會址:108台北市萬華區和平西路三段382巷11弄17號5樓
台北聯絡處:103台北市大同區貴德街83號9樓 電話:(02)2556-0112 , 2592-6503,2304-5561,2923-4833
傳真:(02)2556-5037,2592-6503,2302-0435,2922-5107 策劃總監:林淑珍 總編輯:留問政 聯絡秘書:徐薇蕙
深圳聯絡主任:寧松林 電話:+86-137-23456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