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之城 英台故里——紹興上虞四明山豐惠古鎮
2010年09月02日 來源:紹興日報

一河兩岸的古鎮。許文豹 攝

  地處紹興上虞四明山深處的豐惠,兼具多種身份。她,是歷史名鎮,是紅色之城,是英台故里,是廉政之鄉,是名人輩出的文化重鎮。像豐富的地質層一樣,在她身上迭加了太多的文化符號,值得人們細細品讀。

  一河兩岸的古鎮

  呈現在我們眼前的豐惠古鎮,是一個分佈於鎮之南側,東西走向的狹長地帶。中間一條連通運河的街河,將古鎮隔成南北兩岸。似乎再沒如此簡單的格局,但就是這種簡單,卻孕育了一段綿長的歲月,映照了一個恢弘的傳奇。

  尋訪從臨河的街巷開始,後來我們才知道,古老的豐惠以巷弄眾多而出名,據說數量是上虞各鎮之最。

  豐惠鎮文化站的老張輕車熟路,七轉八拐把我們帶到了小廟弄——街河北岸,指著一個門鬥窄小而裝飾簡素的台門說,這裡就是王一飛的故居。我們都說不像,但裡面照牆底下的文保紀念碑證明了老張的不欺。「裡面是5間房子,但我也沒進去過。」老張的實誠讓人意外,也讓人尊敬。一位自稱是王一飛堂侄的王乃武老人告訴記者,後進住著兩戶人家,其中一戶也是王家後人。「王一飛是我黨早期的重要領導人,但他的故居現在沒有保護,希望政府能買下來,恢復原貌。」今年67歲的王乃武向我們呼籲。

  小廟弄向西就是西大路,路過左側一間低矮普通、水泥築牆的紅色大門時,老張突然告訴說,這裡就是吳覺農的故居!吳覺農?故居?堅決不信的我們向周圍的老人「求證」也是「求助」,但回答令我們更加狐疑。

  自稱「也沒進去過」的老張看出了我們的心思,就帶我們來到街河的南岸張望,我們心裡升起的還是半信和半疑。但是千年的古鎮活泛起來,隨著是格局也是歷史的一河兩岸,漸漸清晰。

  「南岸叫西小街,北岸叫西大街,東邊同樣道理。」老張說,相對南岸,北岸在歷史上人氣更旺,商貿更加發達。「這家棉花店,解放前就有了。對面本來還有一家縫紉店,面積很大,比較高檔。」老張說他雖然不是鎮上長大,但從小就熟悉這裡。「這裡原來是家飯店,就叫豐惠飯店,是鎮上最大的一家。」「斜對面本來是家百雜店,面積也很可觀。」周圍的居民都認同老張的回憶,資格更老的就做些更具體的補充。

  據居民們說,西大街加上東大街,長度達到1.5公里左右,兩邊都是商舖店面,百業聚集。這樣規模的老街確實罕有其匹。

  但現在,除了西大街依然較為熱鬧,東大街已然冷清,而南岸曾經的遷道也好,商舖也罷,現在幾乎都成了純粹的民居。裡面的人們安靜地生活,悠然地對望。

  徜徉在豐惠古鎮,橋也給我們留下深刻的印象。這裡的古橋都不算大,但小巧別緻,清雅古樸。比如西小街起始的、俗稱「八字橋」的通濟橋,比如「名不副實」、實為青石疊砌的小木橋,比如初名等慈橋、元時重建的九獅橋。不得不提的是豐惠橋,一則它是古鎮的核心,二則它是鎮名的來源。

  俠骨柔腸的豐惠

  豐惠橋原名酒務橋,因年久失修,於宋嘉定17年(1224)砌石重修。石橋修好後,當時的知縣叫樓杓覺得橋名不雅,決定重新取名。百姓因感於知縣的清廉,建議改名德政橋。但樓杓堅決反對,反過來做群眾的「思想工作」。其中的一句話,被歷史記載了下來,「天以豐歲加惠我民,事幸而集,予何德焉?以豐惠揭之其可。」就這樣,修建後的古橋取名豐惠橋,因這個故事,也因為它是鎮上最古老的橋樑(始建於五代十國),鎮以橋名,沿稱至今。遺憾的是,這座千年古橋今已不存,我們看到的豐惠橋,據橋欄刻字,是1973年重建。

  根據史料記載,豐惠古鎮的形成時間早於豐惠橋的初建,官方宣佈的一個時間是,唐長慶二年(822),豐惠就已成為上虞的縣城,這種亦鎮亦城的歷史一直持續到解放後的1954年,達1100多年。

  事實上,豐惠古鎮最早進入我們的視線,是從一位樓杓的前輩——東漢中葉的豐惠人孟嘗開始。但跟前者不同的是,孟嘗大部分時間都在外地為官,但他為一位上虞的寡婦洗過冤屈還過公道。無論在紹興,在江蘇,還是最後在廣西,被初唐四傑之一王勃贊為「孟嘗高潔」的他,為官一任造福一方,一肩正義,兩袖清風。尤其是在最後的廣西合浦太守任上,豐惠人孟嘗實行最早的可持續發展戰略,除弊興利,還海明珠,誕生了「合浦還珠」的歷史典故。

  如玉的光彩照亮了古鎮的街河,照亮了古鎮的石橋,也照亮了古鎮的歷史。是否可以這樣理解,當年那麼多從豐惠走出的革命志士,熱血青春,都是為了尋找孟嘗之後的另一種珠玉,另一種光彩。為此,他們甘願「立著死」,而不願「跪著生」;甘願捨棄家小,奔波四海;甘願忍受生命的傷痛,為了理想的實現……據豐惠上虞革命史蹟陳列館介紹,在解放前的歷次重大革命戰爭中,上虞共犧牲了320多名革命先烈,其中很大一部分來自豐惠,最著名的比如大道先行葉天底、軍中翹楚王一飛、鐵軍風骨陳樹谷等等。

  是否還可以理解,豐惠近現代走出的文化名宿,是否同樣為了尋找一種珠玉,一種光彩。

  集記者、編輯、作家、翻譯家、出版家於一身的著名社會活動家,新中國文化出版事業的奠基人胡愈之;學貫中西,跨越政教,專於教育,精通哲學的著名愛國人士、教育大家范壽康;出身農民卻立志改變三農、復興中國茶業的我國著名農學家、「當代茶聖」吳覺農。

  很有意思的是,前面兩人的故居都位於古鎮南街,幾乎是門當戶對。跟胡愈之故居敕五堂的宏大、規整、格式相比(被建築專家譽為清式建築的典範),范壽康東西向、一廳一披的故居顯得親切、俗常,充滿煙火氣。然而都很雅緻。這就像他們的為人,他們的追求,用文化柔的方式,用思想的力量,填補人世的蒼白,刻下文明的印痕。(周國勇 李穎)


胡愈之故居敕五堂

悠長的老街

(責任編輯:一微)(原文…

浙江省旅台灣同鄉聯誼總會 會址:108台北市萬華區和平西路三段382巷11弄17號5樓
台北聯絡處:103台北市大同區貴德街83號9樓 電話:(02)2556-0112 , 2592-6503,2304-5561,2923-4833
傳真:(02)2556-5037,2592-6503,2302-0435,2922-5107 策劃總監:林淑珍 總編輯:留問政 聯絡秘書:徐薇蕙
深圳聯絡主任:寧松林 電話:+86-137-23456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