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漁民洗腳上岸後,最終發現把船開到庫裡作景點,也能吸引遊客賺錢。
從昔日鼓勵漁民發展網箱養魚,到如今放魚「養」水,清潔水體,麗水市雲和縣巧打「生態」牌,「流出」一江清水。
雲和縣緊水灘庫區,位於麗水市甌江中上游,庫區內有大水電站——緊水灘水電站,電站攔壩成湖,形成了一個美麗的人工湖——雲和湖。
廣闊的湖面上,碧波蕩漾,晶瑩似鏡,周圍千姿百態的奇岩異峰、浩如煙海的松濤,點綴湖邊的村莊、田野和山林,好似一幅色彩斑斕,絢麗多姿的山水畫。
湖裡小船悠悠,頭戴斗笠、身穿蓑衣的老翁坐在船頭成了攝影師最「抓眼」的鏡頭。
去年雲和縣投入1000多萬元進行網箱養魚清理整治,實施漁民「退出」機制,2000多位漁民「上岸」 轉換角色,還出一道美景。
魚餌喂肥了水藻
曾經,憑藉著優質的水資源,緊水灘庫區農民大力發展網箱養魚。據統計,截至去年,雲和縣有2000多位漁民從事網箱養魚,2600個養殖網箱,網箱養魚面積在4萬平方米以上,產值在3000萬元以上,每年帶給農民的收入近千萬元。
多年來農民撒餌養魚,養得水庫裡的水也「營養過剩」。特別是今年,經過有關部門檢測,雲和緊水灘水庫水體氮含量過高,水質面臨著嚴重威脅。
「我們生活在水邊,靠水吃水,對水質的變化很關注。去年發現,時不時一些藻類漂浮物從門前流過,雲和湖開始慢慢變得混濁了。」 說到湖水的變化,漁民湯登偉還是記憶猶新。
湯登偉是緊水灘鎮龍門村人,10多年前,他曾經是緊水灘庫區網箱養魚的帶頭人,最鼎盛的時候,湯登偉家曾經有過500只網箱同時下水。最近,湯登偉卻有了另外一個身份,緊水灘庫區「漁家樂」協會會長。
湯登偉告訴記者,他之所以從「下水」向「下海」轉變,是大勢所趨。由於雲和湖旅遊開發進一步加快,而網箱影響庫區形象,對水質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政府已經不支持網箱養魚。所以,大部分漁民都在逐步減少網箱數量,他家庫房裡至今還堆積著200多只空網箱。
湯登偉退出養殖業的一個大背景是,今年初,雲和縣政府投1000多萬元進行網箱養魚清理整治,實施漁民「退出」機制,2000多位漁民「上岸」 轉換角色。
水越清 越賺錢
驕陽灑落在雲和縣雲和湖上,即刻被澄碧明秀的水色化作了浩淼煙波,緩緩流淌。
雲和湖邊,一家挨一家的「漁家樂」門庭若市,前來乘涼消費的遊客將緊水灘鎮龍門村「塞」得水洩不通。
「這裡的水清,養出的魚鮮肉肥,很多遊客都是慕名駕車前來。」
湯登偉家的「漁家樂」是一幢湖邊別墅,佔地面積2000多平方米,擁有上下兩個停車場,能夠同時容納三四百人消費。他告訴記者,生意好的時候,他家停車場同時停放過60多輛車子,需要請10多名幫工才忙得過來。「生意好不好,關鍵看生態好不好。」
人作為生物鏈上的一環,無疑也受到生態系統變化的影響。
湯登偉說,他經營「漁家樂」之後,最大的發現就是,客源和雲和湖的水質產生了直接聯繫。水越清,客越多;一旦水質有異常,生意也會異常冷清。因此,在龍門村,有個不成文的規定,每家每戶都有責任保護村域湖面,絕不允許任何一戶向湖面排放一滴污水。
水變清了,龍門村「漁家樂」發展也一路高歌。最近兩年,全村開出了23家「漁家樂」,年利潤達100多萬元。
「水裡」不行,往「山上」走。
「鼓勵漁民向岸上、向山上轉移是緊水灘現在與未來發展一條主要途徑。」緊水灘鎮鎮長潘吉文說。緊水灘鎮不少行政村都緊挨庫區,林地多耕地少,庫區環境限制了緊水灘村民發展。在項目選擇上,只能以生態環保、無污染排放少項目為主。
記者從雲和縣水利局瞭解到,去年,雲和共有2600個養殖網箱,也正是從去年開始,雲和開始了大規模的網箱整頓工作,一年時間裡,清除了1300多只網箱,雲和緊水灘流域共有2000多位漁民上岸。
湖邊大樟樹下,緊水灘庫區石浦村70多歲的張乃寬老人悠閒地吸著旱煙,吞雲吐霧的神情被攝影師瞬間定格。
「開工嘍。」休息一會的張乃寬老人拍拍身上的泥土,走向船塢,繼續「開拍」。
「張乃寬老人是我們攝影協會的『固定模特』,已有2年的拍攝生涯了。」攝影愛好者留波海說。
漁民「退出」後,石浦村靠漁為生的農民已經蕩然無存,但是很多村民依舊保留甚至新造船隻,因為藉著雲和湖的秀美風光,他們找到了新的增收途徑,做起了休閒旅遊這個新行業。
「現在我們村男女老少都是『名角』,穿著蓑衣、撐著漁船,誰都會擺得有模有樣。」張乃寬說,每個村民的身上都流淌著船幫文化因子。
吃藻的魚兒來了
近日,緊水灘漁民顏斌投放了1000餘尾3吋來長的鰱魚到雲和湖裡。鰱魚的「入住」,等於是為雲和湖招募了免費的水體清潔工和水質監督員。
今年6月以來,雲和縣通過人工增殖放流的方式,先後在緊水灘水域投放了200萬尾鰱魚,拉開生態保護的序幕。
據介紹,鰱魚放養具有良好的「潔水」性。鰱魚以藻類為食,能吃掉水體中大量的浮游物和有機碎屑,從而達到降低水體中營養物質濃度、增加水體透明度、改善水質條件的效果。此外,鰱魚尤其是花白鰱,對水質非常敏感。一旦水體發生污染,花白鰱會迅速反應。鰱魚被雲和縣群眾譽為清潔水域的「生態衛士」和「生態文明的使者」。
昔日的緊水灘水域是蓄水養魚,以優質的水體養魚致富。如今,是放魚「養」水,運用生物科學,放養「潔水魚」清潔水體,防止藍藻水華的發生。
在水波蕩漾的雲和湖裡,剛放養進去的花白鰱小魚,成群結隊地自在悠遊。
「潔水魚」常年默默無聞地做好「環衛」和「環保」工作,就能保持和改善水質。而良好的溪流水源,又能給軍魚、桂魚等高價魚營造一個良好的生存環境。達到以魚「養」水,以魚「養」魚。
雲和縣水利局負責人介紹,為了給鰱魚一個安全、舒適的「居住」環境,雲和縣還專門出台了「禁漁期」,規定2010年3月1日至2011年2月28日的一年時間裡,禁止庫區開展鰱、鱅魚的捕撈活動,同時,加大捕撈「刀魚」等鰱魚的傳統天敵。
緊水灘水庫水質出現問題後,雲和縣環保、水利等部門、緊水灘鎮、赤石鄉都出台相應措施,對庫區水環境進行整治。緊水灘鎮投入資金100萬元,對麻垟、張源頭、黃崗、梓坊、大蛟等人口相對較多的沿庫村進行了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建立村莊、農家樂和畜禽養殖污水處置設施34座,實現了庫區污水零排放。
赤石鄉在污水排放上則推行無動力厭氧發酵技術,在庫區邊上的村莊建立了6座發酵池,將每戶的生活污水都收集起來,流入無動力厭氧發酵池,投入厭氧發酵菌後,經沉澱過濾再排除,流出的水不僅能除臭去色,還達到國家二級排放標準,直接用於灌溉。
記者從環保局7月份對庫區不同觀測點的三次跟蹤監測得知,各項水質指標都比較好,符合二類水質標準。(聶偉霞)
 水庫曾經給漁民帶來了財富,現在,人們不得不把魚還給大自然。劉海波攝
(責任編輯:一微)(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