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6日,記者接到讀者駱女士報料:金華市婺城區湯溪鎮九峰山景區喜現瑞像——夜幕下的達摩峰和其左側的綿延山巒酷似一座巨型臥佛,其身姿、神態像極了傳說中曾在九峰山禪坐並圓寂於此的佛教禪宗始祖——菩提達摩。當天下午,記者前往九峰禪寺,在住持釋永續法師和監院釋正知法師的指引下,與幾位攝影愛好者一起從夕陽西下守候到夜幕降臨,共同見證了這一奇特的自然景觀。
臥佛栩栩如生,神態安靜祥和
站在九峰山前的一片芝麻地裡觀看,九峰禪寺所在的達摩峰與其左側的綿延山巒的確酷似一座巨大的臥佛。達摩峰頂的樹木錯落有致,惟妙惟肖地勾勒出達摩祖師的頭部側面,眉眼、鼻樑、鬍鬚、下巴、喉結,無不栩栩如生。更奇特的是,在西下的夕陽餘輝中,佛像的眼睛熠熠生輝,而夕陽在臥佛頭像上勾勒出一道金邊,左側綿延起伏的山巒勾勒出臥佛巨大的身軀……
越來越深濃的暮色中,山體漸漸融為一色,巨大的臥佛身形更加清晰可辨,臥佛神態安靜祥和,給擁有許多美麗傳說的九峰山景區增添了一抹瑰麗色彩。
在平日熟視無睹的峰巒間偶然發現瑞像
駱女士說,向晚報報料前她是聽香客說起臥佛景觀,然後去九峰山景區實地見證過。
和記者一起在芝麻地裡守候,等待時機拍攝臥佛景觀的市區某醫院祝醫生說,他是湯溪人,閒暇時經常到九峰山景區遊玩,聽說山中有臥佛瑞像之後,便拿起相機、三腳架到此等候。看見栩栩如生、綿延數千米的臥佛形象,祝醫生說:「金華這座歷史文化名城又多了一道新的自然景觀。」
說起發現臥佛的始末,九峰禪寺住持釋永續說,今年4月以來,他們正致力修繕、改建達摩宮和貫休藝齋,為農曆八月初一將在九峰禪寺舉辦的達摩祖師聖像開光儀式做著前期準備。其間,他曾夢見達摩祖師。
5月14日傍晚,他們從山上勘察地形後下來,走到我們觀看佛像景觀的芝麻地邊,偶然抬頭,卻驚異地發現,夜幕中的達摩峰和左側綿延的山巒連在一起酷似達摩祖師的臥像,便用相機記錄了這一奇觀。
隨後,消息不脛而走,引來一些香客和攝影愛好者前來上香、觀賞拍攝臥佛奇景。
山巒存在既久,臥佛緣何近日方現
九峰山主峰達摩峰舊稱「青蓮峰」,傳說達摩祖師曾來此坐禪九九八十一天,後又圓寂於此,故當地人將此山峰更名為「達摩峰」以示尊重。九峰山巒早已存在,九峰禪寺創建於此也逾1500年,為何達摩臥像今年才被發現?
對此,一些香客和攝友道出了自己的見解。他們認為,達摩臥像栩栩如生,不但與山巒形狀有關,與觀賞時機有關,更與山上植被的形態、生長高度有關。白天山體清晰可辨,故看上去不太像臥佛。暮色中,山體只現輪廓,佛像便清晰可見。此外,佛像的面部器官和身軀曲線都由山上的植被覆蓋所成,植被的生長態勢和高度、密度直接構成了佛像的面部及軀幹曲線,尤其是眼睛部位的鏤空,真可謂不能多一分,不能少一釐。有攝友說,也許之前植被的高度、密度不夠,所以整條山脈看不出臥佛形象;將來,隨著峰巒上植被生長狀況的變化,也許臥佛形象也會隨之發生變化,甚至消失。
當然,關於臥佛形成的真正原因還期待著有關專家、學者的科學考證,但大家都覺得,九峰山脈出現這一神奇的自然景觀,讓達摩祖師在此坐禪、在此圓寂的歷史記錄和有關傳說變得更加富有傳奇。九峰禪寺 一座千年古剎的前世今生
前世:悠長歷史1500餘載
優美的自然景觀 九峰山風景名勝區坐落在婺城區湯溪鎮境內,距金華市區28公里,屬浙江省級風景名勝區,分九峰岩和桃花源兩大景區。九峰山自然景觀優美,人文景觀豐富。山奇、石怪、水秀、洞幽、地野,寺廟、古建築、遺址、古墓、石刻、神話傳說豐富,現有自然、人文景物景觀80多處。
九峰山東南側有石磨,北側有大櫃,西側有石夜壺,均為天成之作,龜守大門如入雲中之路,神龜守衛著凡人嚮往升天之門。點將台記敘著北宋兵部侍郎胡則出征點將的故事。仙椅置於懸崖峭壁間,千百年而不朽。更有「高台朝佛寺,明鏡照心田」的鏡台奇觀。呂洞賓停轉石磨降冰雪、鐵枴李仗義點化牛頭峰、朱元璋遇難九峰山等等膾炙人口的傳說讓人如入仙境。
豐富的人文景觀 九峰山曾引來許多文人雅士來此隱居講學,名仙到此修道煉丹。南齊徐伯珍「講學九峰,授徒千人」;唐吏部尚書徐安貞棄官隱居於此,山下建有「安正書堂」;五代名僧貫休曾為九峰禪寺住持;元畫壇魁首黃公望畫下了「九峰雪霧圖」,現珍藏北京歷史博物館;明代太常卿鴻腫寺卿胡森,自號「九峰」,留下許多石刻真跡。因此,《湯溪縣誌》云:「自來賢士大夫,春秋佳日,偶事遊觀之樂,必於九峰。」九峰禪寺建於南朝天監年間,距今已有1500餘年。樓房依山傍洞,不施椽瓦而風雨莫及,巍然聳立。自古名山多僧居,九峰山有大雄寶殿、胡公殿、鐘鼓樓、觀音閣、天王廟等建築和佛像百多尊,方圓幾百里的遊人香客慕名而來。傳說農曆八月初一到九峰遊覽,能見天門洞開。九峰禪寺前,則有珠簾從達摩峰頂紛紛揚揚散落。
據專家考證,中國佛教禪宗創始人菩提達摩在面壁9年以後,從河南嵩山到浙江烏傷(今義烏),之後到湯溪建了龍丘岩寺(即今九峰禪寺),達摩圓寂後,湯溪村民按當地「懸棺葬」的風俗,在九峰禪寺前最高峰的岩壁上開岩縫,將其遺體置於其中,為表達對達摩的尊重,村民將九峰山的主峰命名為「達摩峰」。九峰禪寺、達摩像、達摩亭等景點都與這個傳說有關。
今生:寂寞庭院鎖清秋
仙山名寺幾經浮沉 九峰禪寺建寺時,正是佛教傳入中國後的第一鼎盛時期,是江南最早的寺院之一,與當時杭州的靈隱寺、鎮江的甘露寺為江南齊名的三大寺院,比普陀寺還早300多年。
在歷史的長河裡,命運多舛的九峰禪寺歷經滄桑,曾毀於嘉靖三十五年(公元1555年)的戰火中。現存的九峰禪寺位於達摩峰山腰,是依岩洞而建的三層樓建築,為清朝乾隆年間保存下來的文物。
1982年,幾經沉浮、歷經滄桑的九峰禪寺成為改革開放後第一批獲准開放的宗教場所,在前任住持宗勤大和尚的辛勤努力和廣大佛教信徒的支持下,九峰禪寺得以恢復,重建了觀音閣、玉佛殿、胡公殿,鋪築了盤山石階,並迎來了香火興旺、香客雲集的一段輝煌時光。
近年來,由於公交中斷、門票漲價、寺院失修、設施落後等種種原因,如今身處九峰山景區的九峰禪寺日漸式微,連基本的生存都成了問題,更不能和當年曾與之齊名、如今香客雲集、香火興盛的靈隱寺和甘露寺相提並論了。
走進達摩峰山腰的九峰禪寺,釋永續法師和監院釋正知法師在忙於達摩宮和貫休藝齋的修繕與改建。他們是仍堅守在這座古剎,想要盡力保護古剎文物、文化、保護寺院香火的最後兩名僧人。
文物古蹟亟待搶救 正在改建中的達摩宮是一個面積約150平方米的陰涼岩洞,岩洞正中是一尊石雕的達摩祖師聖像,達摩宮外一個小間是貫休藝齋。釋永續法師說,八月初一(公曆9月8日)九時零九分,九峰禪寺將舉辦達摩祖師聖像開光法會,開光典禮之後,還將舉行書畫結緣活動。
貫休藝齋外間的牆腳下,堆放著一些他們在這次修繕、改建中發掘出來的不知哪朝哪代的文物。跟隨著他們的腳步去查看那些建於清朝乾隆年間、如今已搖搖欲墜的建築,兩位法師有些無助地說:「這些都是清朝乾隆年間的建築,可是如今我們無力修繕也不知該如何修繕,希望有關部門和文物專家能給我們一些指點和幫助,讓九峰禪寺的古建築和文物得到應有的保護,讓九峰山悠久的歷史文化為金華這座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增添光彩。」(徐瑩 馬驃)
(責任編輯:歸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