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華武義旅遊,民間資本顯力量
2010年08月25日 來源:金華新聞網

  新聞背景:在今年召開的2010年浙江省旅遊工作會議上,浙江省政府命名表彰了第二批浙江省旅遊經濟強縣,「溫泉名城」武義縣榜上有名。「武義能夠成為浙江省旅遊經濟強縣,除了政府重視外,民間資本也功不可沒。」有關人士指出。 「在武義,幾乎每個景點的背後都有民間資本的身影。」在武義採訪旅遊,記者聽到了這樣的說法。的確,這些年來,武義縣採取多種形式,撬動民間資本通過轉制式開發、招商式開發、「政府主導、企業主體、市場運作」三位一體式開發等形式,吸引了一大批民營企業投入旅遊業,目前全縣建成對外開放旅遊區、點14個,旅遊飯店 16家,農家樂特色村4個,農家樂經營戶147家。

  牛頭山的變遷

  今年入夏以來,浙江正點實業有限公司董事長鄭世武特別忙,經過幾年的開發建設,武義縣牛頭山國家森林公園裡的漂流項目和天師殿景區相繼對外開放,遊客數量以400%的速度在增長。

  牛頭山國家森林公園坐落於武義縣西聯鄉境內,2005年12月被國家林業局批准設立為國家級森林公園,成為金華繼雙龍風景區之後的第二個國家級森林公園。這裡天然森林保存完好,環境清幽,其山、林、水、石組合之巧妙,森林旅遊資源特色之顯著,在浙江乃至華東地區少見,有「浙中綠洲、華中生物庫」之美譽。

  「但是,牛頭山離武義縣城畢竟有60多公里,開發的難度相對較大,於是想到了利用民間資本進行開發。」武義縣林業局有關負責人說,2006年9月15日,武義縣委託金華市武陽產權交易中心對「浙江牛頭山國家森林公園」森林景觀資源經營權進行公開招標,經過競標,由浙江正點實業有限公司獲得經營權。之後浙江正點實業有限公司又聯手浙江恆友機電有限公司開發牛頭山國家森林公園,實施景觀資源規劃建設,完善景區「吃、住、游、娛」配套功能,營造「自然、生態」的森林旅遊特色,打響武義旅遊品牌。

  據介紹,浙江正點實業有限公司是一家專業生產和銷售「正點」系列殺蟲用品的企業。正點蚊香以其滅蚊效果好、燃點時間長、易脫圈不易斷、氣味芳香等優點,深受消費者喜愛,產品暢銷全國各地並遠銷海外市場,產銷量居國內蚊香行業前茅。而浙江恆友機電有限公司生產的電錘產量、銷售額和出口額均居國內同行首位,國內市場佔有率達50%以上,被稱為國內「電錘大王」。

  「我們介入旅遊產業,是想用我們的工業積累,為武義的旅遊事業做點自己的貢獻,因為在這之前,我們已經在廣西的桂林成功開發過景區。」鄭世武說,從 2006年至今他們已先後投入1億元,主要在做基礎設施建設,目前已經完成2000多米棧道,2008年底完成了山裡人家賓館的建設,使到牛頭山的遊客有了落腳之地,從2009年開始至今,搬掉了一座山,蓄水造壩,完成了現在看到的戲水天堂、大沙灘等景區;今年7月完成了漂流項目和天師殿景區的建設,並對外開放。

  在鄭世武看來,投資牛頭山國家森林公園旅遊開發,社會效益遠遠大於經濟效益。「1個億的資金,如果我們投到別的地方,也許早已經賺了不少錢,但在牛頭山還遠沒有實現贏利,而且還要不斷地往裡面砸錢。」鄭世武說。

  但是,話雖然這麼說,鄭世武還是看好牛頭山旅遊的前景,因為牛頭山的水是一絕,還有山和森林,牛頭山有著兩萬公頃的無人區,99%以上的森林覆蓋率,都是獨特的優勢。而漂流項目對外營業後劇增的遊客更讓他看到了希望。

  「今年我們已經投資開發牛頭山溫泉,估計半年以後就可以對外開放。」鄭世武說,經過一系列的整合,形成一定的成熟遊客群,再延伸旅遊產品,配合武義的養生文化,以秀麗的山水、良好的空氣、安靜的環境吸引遊客。

  民間資本的力量

  其實,在武義,浙江正點實業有限公司、浙江恆友機電有限公司聯合開發牛頭山國家森林公園是該縣不斷發展的工業經濟反哺日益興旺的武義第三產業的代表之作。而這樣的事例,在武義比比皆是。

  在武義縣旅遊局景區管理處,市場科的王萍給記者一一列出了民間資本投入武義旅遊業的情況:

  武義隆達公司和其他兩位投資者以1.28億元買走武義清水灣溫泉度假村,之後全新規劃和建設總用地面積127745平方米,投資4.2億元建設融合了東方風格和歐美地中海風情的度假山莊,如今清水灣·沁溫泉國家4A級景區是我國目前純溫泉用地最大的溫泉景區。

  民營企業武義醫藥公司,投資1000萬元建設石鵝湖景區,並投資建設了壺山假日酒店。

  武義一裝飾裝潢的企業主潘昌林投資開發了小黃山景區。

  永康的民營企業主李忠文投資開發了清溪湖森林溫泉度假山莊。

  武義一建築企業投資開發了壽仙谷漂流。

  金華的民營企業主開發了唐風溫泉……

  的確,近年來,武義民營經濟發展迅速,許多民營企業把投資旅遊業作為二次飛越的機會,紛紛斥資進行旅遊資源的儲備和開發。「身為武義人,我為溫泉感到驕傲,作為企業家,更相信溫泉帶來的不只是驕傲,還有財富。」武義隆達公司、浙江駿達聯酒店有限公司董事長呂漢水說,他非常慶幸自己當初的決定,如今,完成基礎建設後的清水灣·沁溫泉度假村門庭若市。

  「經營青山綠水,是一項極具誘惑力和發展潛力的朝陽產業。」武川四星級溫泉大酒店負責人劉世平說,2010年,酒店建成後,建築面積達16300平方米,除了酒店常有的接待和娛樂設施外,更注重配套休閒養生環境,將租用周圍300多畝山林和農地,實施生態公益林改造和花果園建設,在鬱鬱蔥蔥的闊葉林中放養梅花鹿等觀賞動物。同時,還要在森林山谷中建造四五千平方米的室外天然溫泉浴場。

  為了讓當地民營企業和外來投資者有參與武義旅遊開發的機會,武義縣委、縣政府提出了「以工業的理念抓旅遊,以與工業同等的優惠政策支持旅遊」的發展戰略,將旅遊發展專項資金從每年500萬元增加到800萬元。該縣規定,旅遊項目用地參照區域工業用地價格評估掛牌出讓,減徵涉及旅遊的各項收費,降低旅遊企業成本;大幅度提高各項獎勵標準;工商、稅收、衛生、消防等職能部門減免當地「農家樂」的規費,對規模較大的「農家樂」經營戶給予享受農業龍頭企業的待遇;農村信用社確定一定的授信額度,提供「農家樂」發展過程中所需的小額信用貸款。

  經過10餘年辛勤培育,武義旅遊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成為縣域經濟發展的新引擎,帶動地方經濟全面快速發展。2009年,全縣共接待遊客222.87萬人次,實現旅遊總收入16.75億元,同比分別增長51.2%和51.6%。目前,武義旅遊產業直接從業人員7200多人,間接從業人員達2萬多人,帶動了茶葉、宣蓮、螢石雕刻、竹編、旅遊休閒用品等行業發展。

  民間資本需要 景區的資源整合

  武義旅遊激活了民間資金,投資方式多樣化和領域多元化為民營企業發展旅遊經濟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可是景區的發展往往是「以市場為導向,以資源為基礎,以項目為支撐,以產品為細胞」來進行的,經營者應設法把資源優勢轉化為市場優勢與經濟優勢。因而,儘管民營企業頻頻出手,但由於業主對旅遊業的相對生疏等原因,景區資源的不合理利用問題也由此突顯。

  「雖然我看好牛頭山的開發前景,但是這幾年我們做得很累。」採訪當中浙江正點實業有限公司董事長鄭世武不諱言自己當前面臨的狀況,建設4年,受氣了4年,虧損了4年。

  鄭世武的困境就緣於景區的關係整合問題。民營資本的旅遊投資行為與所在地的居民利益直接相關。比如,景區建設過程中涉及森林資源的開發,會對農民利益產生損害,需要地方政府和旅遊管理部門協調處理。

  其次是景區的信息整合。當今社會,信息瞬息萬變,信息工作對旅遊業十分重要,旅遊信息講究時效性,也講究準確性。現實中,眾多投資景區的中小民營企業信息渠道相對有限。因此加強景區和其他旅遊項目信息的互通,加強項目聯合經營尤為重要。遊客既要吃住行,又要游購娛,單體項目往往難以滿足。旅遊信息比較暢通的話,整體優勢就比較明顯。業主加強信息整合後,相關項目可以發揮區位優勢,整體推出客源市場。

  「應該說,武義的旅遊業這兩年紅紅火火,但這把火現在還難以『燒』到我們牛頭山,特別是旅遊團隊還不太願意到離縣城60多公里遠的牛頭山來。」鄭世武說,這讓他們目前處於比較尷尬的境地。

  不過讓鄭世武高興的是,當地政府也已意識到了這個問題。去年,武義縣政協提出了一份《關於加快以溫泉生態養生為特色的旅遊業發展的調研報告》,報告中就提到了整合旅遊資源的建議。 「我們已收回大紅岩景區的經營權,計劃把之前分散開發的大紅岩、劉秀壟、清風寨等三個景點,整合彙集成一個完整的丹霞生態型景區,該景區不僅離溫泉度假區很近,而且具有獨特的歷史文化價值,會成為武義旅遊新的亮點。」武義縣旅遊局有關負責人說,不僅如此,其他的景區資源也要進行整合,使之成為一個整體。

  在營銷上,武義縣也把景區的資源進行了整合,縣財政安排旅遊發展專項資金1000萬元,宣傳促銷經費 300萬元,在中央電視台和上海、浙江等地媒體常年做武義旅遊形象宣傳;縣主要領導每年帶隊赴主要客源地宣傳推介旅遊;以舉辦溫泉節、汽摩越野錦標賽、有機茶高峰論壇、生態旅遊發展論壇等全國性節會活動,擴大武義旅遊知名度。並與周邊縣市聯手,推出「浙中三城游」、「江南仙境游」、「生態養生清涼游」等精品線路。

  針對民間資本在投資上呈現了多方位引進、多方位投資和多種合作形式並存的特點,武義縣由政府出面進行旅遊線路的整合,採取「政府出面、企業出資、區域聯動、整體策劃、功能互補、信息共享」等措施,將民間資本注入的景區納入武義的整體旅遊中來,使民間資本在推動當地旅遊發展的同時,也從中受益。(胡靈敏 何暉)

(責任編輯:歸鶴)

浙江省旅台灣同鄉聯誼總會 會址:108台北市萬華區和平西路三段382巷11弄17號5樓
台北聯絡處:103台北市大同區貴德街83號9樓 電話:(02)2556-0112 , 2592-6503,2304-5561,2923-4833
傳真:(02)2556-5037,2592-6503,2302-0435,2922-5107 策劃總監:林淑珍 總編輯:留問政 聯絡秘書:徐薇蕙
深圳聯絡主任:寧松林 電話:+86-137-23456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