紹興新昌茶攤:百年「茶碑」揭開行善佳話
2010年08月20日 來源:《錢江晚報》

  一個茶攤,一杯涼茶,一顆善心。

  入夏以來,這樣的免費茶攤方便了不少市民。有的一擺就是十幾年,成為城市裡一道風景。

  而在200多年前,新昌的一個小山村裡,先人們就已經在做這樣的善事。

  前不久,一塊出土的《茶會碑記》揭開了這段佳話。

  房屋修繕發現古碑

  在紹興市新昌縣羽林街道山頭裡村,記者見到了這塊石碑。碑高180公分,寬76公分,碑體有四處斷裂的痕跡,但上面的字清晰可見。這是一段400多字的文言文,作於光緒十二年。

  村支書胡東坤告訴記者,今年7月份,村裡組織修繕房子,無意中從一座老房子牆角的泥地裡挖出一塊有字跡的石板,用清水洗淨後,發現上面是一篇文章,於是連忙與該縣的文物館取得了聯繫。

  8月中旬,該縣文物館負責人俞南興一行趕到山頭裡村「鑑寶」,很是興奮:碑文有題——《茶會碑記》,記錄的是200多年前的一段施茶佳話。

  他介紹,這樣的石碑在全省並不多見,1982年,衢州江山市曾發現過一塊,其拓片在中國茶葉博物館裡珍藏。

  早在乾隆年間,先人施茶成風

  當時碑為何而立?碑上寫的又是什麼?

  「《茶會碑記》的故事其實並不複雜。」專家介紹說,它說的就是免費施茶的往事。

  原來,由於以前交通不便,山頭裡村這個小山村成了一個交通要塞和驛站。它東通寧波、象山,西接紹興、杭州等地,商家和路人很多。

  早在清代乾隆年間,山頭裡村的先人就創辦了茶會,每年的盛夏酷暑時節,給手拉、肩挑的勞工、來來往往的商人和當地村民免費提供涼茶。

  這個傳統,代代相傳。

  在茶會的帶動下,商人和村民也紛紛出資出力。於是,在行人車輛較集中的區域,如從新昌大明市、山頭裡村到嵊州黃澤等地,陸續建起茶廊,讓過往的人避風雨,愛心足跡遍佈了鄉村的各個大小路口。

  在免費提供茶水的同時,每逢建橋、修路這樣的好事,村民和商人們也都會盡自己的一分心意。 要不要立碑揚善,當年有過兩種觀點

  做這樣的好事,要不要立碑宣揚呢?根據碑文的記載,先人們有過兩種觀點的交鋒。

  有的先人以為,免費施茶、贈茶只是微不足道的小事,如果立碑「做廣告」反而就不是真「善」了。他們認為行善是默默的,不需要過多的宣揚。

  這樣的觀點持續了很多年,一直沒有留下片言隻字。從乾隆年間一直到光緒十二年,才發生了變化。

  山頭裡村打算記錄這件好事。他們認為,免費贈茶是一種「善心」,應該記錄下來,讓大家都知道,有了氛圍,這樣才有更多的人參與進來,所謂「揚善」。

  一直到光緒年間,村裡打算記錄這件事情,於是,村民請來了縣城的呂春燾書寫,呂堃撰文,在茶廊中豎起了這塊《茶會碑記》。

  這個碑的下面還題有「公立」二字,可見樹碑的意願是大家一致的。

  先人高風影響至今

  200多年過去了,直到解放初期,山頭裡村還有人在村口給路人施茶。

  但隨著社會的發展,山頭裡村從以往的喧鬧回歸了寧靜。交通越來越便利,路人少了,茶會也因此而中斷。

  但是每逢每年的廟會,村裡和附近的村莊都會和先人一樣,燒水泡茶,置涼茶大缸,配以勺瓢杯碗,供路人喝茶。

  或許是受了先人善行的熏陶,多年來,山頭裡村民風淳樸。如今,村民們把這塊碑鑲嵌進了祠堂的牆裡,供後人瞻仰。

  「這對於我們來說也是一種激勵,激勵後人要多行善事。」村支書胡東坤說。(俞穎穎 郭志貴 史春波)

(責任編輯:歸鶴)

浙江省旅台灣同鄉聯誼總會 會址:108台北市萬華區和平西路三段382巷11弄17號5樓
台北聯絡處:103台北市大同區貴德街83號9樓 電話:(02)2556-0112 , 2592-6503,2304-5561,2923-4833
傳真:(02)2556-5037,2592-6503,2302-0435,2922-5107 策劃總監:林淑珍 總編輯:留問政 聯絡秘書:徐薇蕙
深圳聯絡主任:寧松林 電話:+86-137-23456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