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名嶺北,卻在紹興諸暨的最南端,從前曾是東陽的地界。但群山深處的高台門村,真如其名,遍佈高高的台門。這是一些怎樣的建築,建築的主人是誰,有哪些值得書寫的故事?
如山的台門
嶺北鎮,高台門,光是從諸暨出發也有50多公里的路程。經過兩個小時的山鄉穿行,我們終於來到了諸南邊塞——嶺北。
嶺北周村高台門自然村就在當地的重要水源石壁水庫之南、鎮域之北。現在的高台門已經發展成一江兩岸的格局,但據說最早只有嶺北江西岸一側,而且村居主要集中在西山之麓,後來隨著人口的繁衍,逐漸在東邊的水田旱地上蓋樓建房,如向陽蔓延的植物。
除了崇孝樓,我們尋訪的高台門古建築群,一律都在最初的那片時空裡。
作為一座表彰孝道的建築,崇孝樓建在村口是有道理的。它是一種彰顯,一種渲染。建築很小,一樓一底,但飛簷翹角,雕樑畫棟,精美而莊嚴。根據廟裡的碑記,崇孝樓是為紀念唐朝長慶年間當地的一位周姓孝子,他為了給老母親送桃吃(其實是仙桃),而墜潭羽化(有點神話了)。宋朝端平五年,朝廷感其孝道(皇上最愛這種先進事蹟),敕封小周同志為太尉。廟向來不大,但很靈驗。據《峴北周氏宗譜》卷九,「村人歲時必祭,水旱疾疫,凡有求必應焉。」所以村民最早叫它「太保殿」。現存建築為清末重建,2004年至2005年剛經維修,看上去煥然如昨。
除了此廟,我們看到的高台門村古建築都為台門,高高的台門。光裕堂就是其中之一。台門呈四合院結構,但其中東面是牆,所以嚴格說來,只能說是三合院。而這種特點幾乎是高台門村的慣例,因為後面我們看到的所有台門,都是這種造型。還有兩點,一是幾乎所有台門的牆面都是朝東,二是東牆上幾乎都只開小門。至於原因,連當地村民也不瞭然。於是只有一個猜想—— 這裡風水太好,好到只好走便門。
石門,灰牆,青瓦,還有沉默的馬頭牆,瘦削的硬山頂,不用介紹也知道,應該是晚清的遺存。但堂主是誰,連裡面的住戶也不清楚。他們只知道一點,主人的兒子在旁邊也建有一個台門,叫谷貽堂,從牆磚上刻著「同治六年」可知,應該建於1867年,則其老子的房子應該更早一些。
唯一有點打破格局的是一處叫做「洋房」的民國建築,據說正式的名字叫「六台門」。雖然也是坐西朝東,雖然也是磚木結構,但無論是外牆,還是裡面,確實都洋溢著調皮的西洋風格。比如它是奶黃的外牆,是柱子外露的圓拱做花門洞,裡面則是羅馬柱的欄杆,和連接式的走樓。它有兩進,而且還在東牆開了正門。據嶺北鎮中退休教師周維忠介紹,洋房的主人是國民黨的少將、曾任華東戰區交通處長的周永年。「我小時還看到過他,印象最深的一次是60年前,他父親去世時他回來奔喪,那時我才7歲。」周老師說,其實周永年後來還建過一處洋房,村裡叫它新洋房,「全部是鋼筋水泥的結構」,但早就被拆了。
周永年出生的祖居就在旁邊,他的侄子、今年83歲的周森賢指著朝北的一間房子說,這裡就是周永年出生的地方。祖居破損嚴重,只剩朝東的一排還保存較好,東牆則已傾倒,透出遠山的蔥蘢。
但當我們走下山麓,在回望時卻突然發現,東牆出現了,而且高聳如山。周維忠的解釋是,房子地勢高,這裡地勢低,視覺有落差。原來如此。
如山的孝道
高台門村何時形成,村名的由來是什麼?似乎沒人說的清楚。但周圍有人說了,所謂高台門,指的就是這裡的台門(地勢)高嘛。或許就是如此,或許還有別的原因。而別的原因中,可能性極大的就是村口的那處朝拜的建築——崇孝樓。
看了宗譜的記載,看了樓內連環的壁畫,我想到最多的是上虞娥江之畔的千古孝祠——曹娥廟。也是一副單薄的身軀,也是那個荳蔻的年華,甚至也是那樣相依為命的生命格局。而且同樣貧寒,曹父是漁民,兼職迎潮出海的巫師。而周家母子根據宗譜的記載,簡單而寒苦的兩個字——「家貧」。但貧寒並沒有擊倒這兩個家庭,相反,他們都很滿足,而且過得幸福。《峴北周氏宗譜》中的記錄是,「水靈水秀,居民鮮少,岩岫穹窿,奇峰遙列,怪石崆峒,清泉流曲,真仙境也。於是結廬其側,以耕以樵亦釣亦游,母子並依然自樂。」他們本來是現在的嶺北周村人(古名峴北周),但搬到了環境更美的楓連山下的一個村落。有這樣的心情,這樣的尋覓,可見他們的幸福度指數是很高的。
曹娥跟她漁民的父親也是這樣,但意外都在猝然無防中降臨。周家七(名)在告別仙人,給娘送桃時,其實老母已經去世。(因為仙界一日,人間千年)但少年還是翻山越嶺,忍餓送往,並在石盂潭洗桃時因桃墜潭而人亦羽化。一個跳海尋父,一個墜潭為母,熱烈的青春因為父母而凋零,綻放的生命因為事孝而隕落。他們下墜的一瞬,卻已劃出人倫的光輝,定格孝道的永恆。
就像微笑是種能量,發自心靈深處的孝,又何嘗不是一種力量。它能穿透人性的堅硬,穿越歲月的無情,為後世留下無盡的感動和綿遠的追懷。
如山的孝道,或許才是高台門「高」古的原因。
 |

高台門中西結合的將軍台門 |

實為三合院的高台門古建築 |
(責任編輯:歸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