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關於本會 《台浙天地》 友站連結 浙江省人民政府網站 简体中文 聯絡我們  
浙江省旅台灣同鄉聯誼總會

台州五處寒坑龍潭

章 咸

永嘉寒坑龍潭


寒坑龍潭
  祈雨又稱「求雨」,台州俗稱「取水」。歷代名人祈雨詩文豐富多彩,不乏文豪大佬。如宋代的范成大、蘇轍、戴復古、葉適等。話說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寒坑龍潭位於永嘉縣雲嶺鄉蔡嶴村,海拔約340多米。寒坑龍宮有一個美麗的傳說,係民間進香之聖地,從古至今,永、樂、黃三縣及各地的虔男信女和遊客們四時跋山涉水來此祭拜遊覽,常年佛事不斷,屈氏聖母娘娘非常靈驗,人們來此求子得子,求雨得雨,求得靈丹妙藥百病消散,總之有求必應為民消災救難、造福百姓。
  呼風喚雨寒坑龍,寒坑龍潭在台州溫州邊境,歷史上,寒坑潭一會兒劃歸台州,一會兒又劃歸溫州管轄,現在歸屬溫州,位於永嘉嶺頭鄉。當地最近正在申報國家森林公園,其主要景點有寒坑龍瀑、龍潭、石門檻、寒坑宮、水庫等10餘處。森林茂密,龍潭瀑如蛟龍,潭如龍宮,碧水清冽,動靜相宜。在這裡可以盡情享受大自然優美的風光。嘉定《赤城志》記:「寒坑潭,在縣西一百三十里。兩崖夾山為澗,時有黑風自潭出,每禱乘木筏以入,微不謹則有驚怪。」
  寒坑據傳,寒坑龍每年春秋兩次都要出龍宮去東海龍王那裡彙報工作,來回一路雷電大作,帶風帶雨,豪情萬丈。寒坑龍潭遂為周邊百姓祈雨聖地。還流傳有牟賢拜訪寒坑龍的故事,更添神秘傳奇的色彩。
  龍潭讓我完全可以感受和體驗到這是一處集健身古道、休閒養生、調理身心、修身養性於一體的絕佳好地方。寒坑龍潭周圍森林茂密,天然佈局景點有寒坑龍瀑、龍潭、石門檻、寒坑宮、小水庫等景點。
  溫州市永嘉縣嶺頭鄉(現為雲嶺鄉),這裡有峽谷幽深,山巒起伏,碧水似玉,清洌甘甜,層林疊翠,風光秀麗,環境優美,自古以來是山民安樂之所。這裡是生養我長大的美麗山鄉,這裡有遠古祥龍福澤的美麗傳說,這裡有竹林成海,環境優美,風景宜人,也靜謐得讓人無限遐想。龍潭瀑如蛟龍,潭如龍宮,潭壁圓潤天作,碧水清冽,動靜相宜。溪灘石美水清,魚躍可鑒,水聲潺潺,猶如畫卷,在這裡可以盡情享受大自然賜予優美的山水神秘風光。

溫嶺寒坑龍潭


寒坑龍潭
  寒坑龍潭,在浙江省溫嶺橫山鄉西南坑山村,有高山、狹谷、瀑布和深潭,其中三疊瀑的上潭即是寒坑龍潭,此處瀑流湍急,潭大水清,潭上常有雲霧繚繞,透著清涼,有時會下起碗大的冰雹。舊時鄉民曾到這裡祈雨。
  寒坑龍潭風景名勝區以龍潭為中心,十里山坑,多處瀑布,奇峰異石,嶙峋多姿,寒坑龍潭自然景觀得天獨厚,有龍潭、巨龍、滴水廊、龍掙岩、搖搖岩、觀音岩、七龍臥灘、跑馬尖八處景點。龍潭是個瀑布潭,由山左邊的龍潭瀑和右邊的珠簾瀑匯合而成。龍潭深不可測,終年積水不涸,人們把它與省級風景名勝區南嵩岩的龍強門景點聯繫在一起,留傳著關於龍的美麗傳說。龍掙岩、七龍臥灘都無不與龍有關,當地人民以應龍潭之景依山修建了一條巨龍。該景區石柱成林,像人似獸,惟妙惟肖,植被豐富,蒼蒼鬱鬱。
  古人相信,天不下雨是神靈對地方不滿而薄示懲戒;理學家則認為人的理念能與神靈相通,因此歷史上發生過很多求神禱雨之事。
  清朝乾隆年,太平進士戚學標撰《台州外書》,載其事:「林公冶,字齊民,號橘隱,黃岩人,世居泉溪,弟兄四人皆有文名。洪武初,歲大旱。公冶素服草履,率里人匍匐至寒坑潭祈禱,為文告神:若不雨,請身死潭中。禱畢,水中若見異物出,大雨隨至。邑人作詩美之,潘松溪(潘擇可)為序,王原采(叔英)、方正學(孝孺)皆有跋。」
  禱雨是十分虔誠的,不僅穿素衣、草鞋,還一步一拜到達寒坑。在水潭邊發誓願:如果龍王不下雨,他就跳入潭中殉身。於是,潭中出現異物,雨隨之而下,這異物可能是鯢魚類的東西,被視作龍王的化身,象徵著龍王被感動,於是雨下了。
  這一幕之後,肖泉村的潘擇可發動花山九老等詩人撰文歌頌,他們紛紛讚頌齊民的義舉,潘擇可親撰《題林齊民禱雨卷》,托王叔英到臨海府學,請名人題跋、作序,於是林公輔、方孝孺、王叔英縣令均被發動起來了,方、王均為題跋。
  洪武十三年(1380)夏六月不雨,「禾苗就槁,民將散矣」。林齊民說:我就居住在鄉里,如因旱而沒有收成,民心惶惶,我怎可忍心而不加體恤?於是率民眾去寒坑潭求雨。
  潭旁陡崖峭壁,連樵夫也不敢攀爬,林齊民無懼無畏於潭邊默禱,其虔誠感動了神靈,天降甘霖。林公輔認為,與天地相通,就可感動日月星辰,招風喚雨。他說:「古之人能感天而天應者,豈無自而然哉?其處於心渾然一致,與天地相流通,與萬物相終始,故其動靜呼吸間,有足以感日星、召雲雨者矣。」
  王叔英(縣令)也虔誠信奉「天人感應」,認為人的精誠之氣可與天相互流通、感應:「蓋人之氣與陰陽造化之氣,常相流通,此感彼應,吉凶各從其類。」

黃岩江口白龍嶴村寒坑龍潭有求必應,敕封白龍山神
  黃岩江口街道南面,有個村莊名白龍嶴,與丫髻岩、朱砂堆為鄰,三面環山,綠水青山,風光秀麗。白龍嶴村以白龍潭而得名。沿溪逆流而上,白龍潭在一峭崖下。宋嘉定《赤城志》載:「白龍潭在縣東一十里方岩,其穴有三,大僅如甕,常有雲氣罩之,居人見龍出入,因其色白,故以名潭,嘉祐初禱雨未驗,夜分有大呼於野者曰:龍已居西矣!旦以疏投西潭,一蛇躍出,烈日飛雪,繼之以雨,歲大稔」。清初縣令張思齊曾率領百姓登白龍潭求雨。今天想親眼見到白龍潭可不容易,因為少有人來,山路雜草叢生,還有陡峭的岩壁。白龍潭直徑四米多,上有瀑布破崖而出,奔入潭中,潭深水碧,寒氣逼人。當地村民回憶,小時候,常與夥伴穿山越嶺,到白龍潭探險、玩耍,現在,很少有孩子來這裡了。白龍潭下有昭應廟,廟前有古碑。北宋政和八年(1118)時,因祈雨靈驗,賜額「昭應廟」,祀「白龍山之神」,廟中供奉紅面阮總帥。民間傳說阮總帥原來白面,因岱石尊王爭地盤,看中昭應廟是塊寶地,從山上推下巨石,想摧毀昭應廟,建造岱石廟。千鈞一髮之際,阮總帥用雙手撐住岩石,因用力過猛,白面竟成紅面。阮總帥即竹林七賢之一的阮籍,乃魏晉思想家、文學家。曾任步兵校尉,人稱阮步兵,與嵇康並稱嵇阮。柔橋東阮廟亦是他的道場,那裡也奉祀著紅臉阮總帥,並且這個阮籍是被清代進士俞樾公證過的。俞樾在《右台仙館筆記》中寫道:「王子莊(王棻)孝廉,居黃岩之柔橋。其地有廟曰東阮,祀晉阮嗣宗,或曰即白龍山之神也」。

臨海市尤溪鎮赤頰潭


尤溪「祈雨廣場七折潭」
  赤頰潭在臨海市尤溪鎮的深山峽谷中,溪水從數十米高的懸崖上奔瀉而出,雨濛濛,霧濛濛,瀟灑飄逸,透著三生三世的涼涼,沁人心脾。狡黠的溪魚感應到陌生的陰影就閃電般撲向深不可測之處,不見它們的綠野仙蹤。嘉定《赤城志》載:「赤頰潭在(黃岩)縣西五十里亂山中,龍出入必大風雨,故近山無居人,旁有大木皆無膚葉,父老言有龍黑身而赤頰,遂以名潭」。因為赤頰潭在臨海黃岩交界的深山冷嶴,宋朝之前「近山無居人」,誤認為在黃岩境內。後來才搞清楚在臨海縣西南五十里。赤頰潭歷來是祈雨熱點,史書多有記載。
  赤頰潭,現在又寫作「七節潭」、「七折潭」,因此又造了一個神話。「人怕老來窮,天怕秋來旱」,稻作地區最怕秋旱,稻田無水,顆粒無收。一年秋天大旱,當地百姓到赤頰潭取水,取得一條鰻魚。大家欣喜若狂,以為是真龍現身,即將鰻魚帶回作為「龍質」,祈盼甘霖。誰知三天無驗。失望憤怒的後生將鰻魚剮成七段燒煮。水燒滾了,鰻魚卻不見蹤影,百姓知道這是真龍,是我們不夠虔誠。大家馬上帶上全豬、全羊到赤頰潭祈禱。那條鰻魚一節一折慢慢地浮起來復合如初,活靈活現。午夜,風雨大作,旱情解除。清代詩人戴景琪有〈赤頰興雲〉詩:「赤頰古名潭,中有潛龍住。天半起風雲,乘時作霖雨。」為了重現舊時祈雨的恢弘場景,當地正在修建祈雨廣場。其實,黃岩方言「赤頰潭」與「七折(節)潭」

山沌龍潭和童布政
  劃岩山風景區位於黃岩區頭陀鎮山沌村,距黃城僅18公里。傳說王母娘娘為保江南一帶風調雨順,斬妖除魔,怒拔金簪,劃山為壑而得名,王母娘娘拔簪時墜落一顆龍珠,頃刻化作龍的眼睛,老百姓尊稱她為「龍潭」,成為祈雨取水的聖地。傳說龍脊就在龍王坑境內。
  龍潭三瀑分下瀑、中瀑和上瀑,山沌地名得於此。從下往上排列,第一瀑在海拔120米處,沿山麓溪谷上攀,茂林修竹,天然氧吧。瀑高十幾米,水簾婆娑,飛珠濺玉。浪花咬成洞穴,彎腰可進。夏日斜陽,水幕似龍綃,折射出光怪陸離的彩虹。中瀑在山崖的豁口飛流直下,峭岩左側斜谷的「通天道」和「通天洞」可以上去,通天道有台階257級,然後爬十來格竹梯,鑽出通天洞,得以「重見天日」。沿山道走百來米即到龍潭邊上,需借助岩壁鐵索下落到澗底方可見其真容。瀑高30餘米,若逢雨季,急湍直瀉,如白龍飛天,驚天撼地。第三瀑距中瀑60米,極似雁蕩三折瀑之中折瀑。瀑水如珠簾垂掛,十分賞心悅目,又稱為「珠簾瀑」。當地流傳童布政在山東任職時救了誤入梁山泊的劃岩小龍,老龍王布雨謝老鄉的故事。童布政即童謨,頭陀上嶴人,舉人,任山東左布政使、廣西布政使等職。
  如今,人們不再祈雨,這些龍宮、龍潭、龍穴都成為農業文化遺存,皇帝封贈,傳奇故事,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加奇山秀水,催化滿滿的好奇心,龍潭搖身一變,華麗轉身為人們尋幽探秘的旅遊勝地。

(章咸/黃岩)


回本期目錄    《台浙天地》總目錄

浙江省旅台灣同鄉聯誼總會 會址:108台北市萬華區和平西路三段382巷11弄17號5樓
發行人兼社長:胡李世美 總編輯:留問政 聯絡秘書:徐薇蕙
電話:(02)23045561 傳真:(02)2302-0435
深圳聯絡主任:寧松林 電話:+86-137-23456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