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關於本會 《台浙天地》 友站連結 浙江省人民政府網站 简体中文 聯絡我們  
浙江省旅台灣同鄉聯誼總會

蛇蟠島野人洞

章 咸

  蛇蟠島野人洞聽其名,不知就裡,以為島上盤踞眾多蛇類而名,有些恐怖。其實不然,蛇蟠島因環海獨立,鳥瞰全島,狀如蛇蟠龍蟄,遂有其名。蛇蟠島景區入口廣場,面臨蛇蟠洋,撲面而來的洞窟群即是野人古洞,洞口正對廣場。遊人遠道而來,觸目所見,乃是「洞鎖三天」的野人洞,洞外水景曲橋,豎進旁出,支洞橫生,幽深隱蔽,有的峭壁青藤,薜羅倒掛,野樹山花,裝點古洞。從規模上看,野人洞沒有海盜村那麼龐大,但是洞外的一條瀑布,卻是奇景好看。瀑布之水,從山頂洞口流出,從不同角度望去,景觀各有不同,洞外審美,瀑布由高處飛流而下,彷彿銀河直落。
  走進野人洞只見高大寬闊的洞窟,不時有開著天窗露出亮光把洞內照得亮堂堂的。感歎古人的智慧,在勞動中還能成就住所,給自己一個安身立命的地方。你看,古洞人家,門口有一對石獅子。古洞人家因包定的詩「野人家住神蛇頂,石骨撐空芒射日」而得名,詩中的野人是指居住在石壁撐空的洞穴中的山村野人,俗稱古樸島民為野人。野人洞是古人採石成洞的遺跡,也是古樸島人他們當年的棲身之所。裡面展示著千餘年來古代工匠,山野島民洞居生活的場景,顯示出海島民俗以及先民征服自然的頑強意志和聰明才智。住在野人洞裡的是山野村人和採石工人,他們為了方便幹活和生活而住在洞窟內,看到這樣的情景很為古人的智慧而讚歎。
  這些壯美無比的「野人古洞」究竟是怎樣形成的?我們的先民千百年來就是使用一錘一鑿的簡單工具,憑著血肉之軀,胼手胝足於長崖峭壁,幽深石洞,就這樣千錘萬鑿,世世代代,採石不止,掘山不止,他們開採著古代建築材料中不可缺少的石材,他們的勞動創造了美好的世界。想一想吧!從前我們的城市、鄉村走過的石板街道,我們所居老房子的屋基、門楣和庭院,以至城牆、橋樑、牌坊、河岸、陽宅、陰宅等,所有舊時的建築物和器物,卻少不了石材。在水泥和鋼筋混凝土出現之前,石頭就是最重要的建築材料,它的需求不少於磚頭和木頭!大量的石材產自深山,那些臨近城市、河道、運輸便捷的優質採石場,最早被開發利用。靠近大陸的蛇蟠島,海運四通八達;赭紅色的蛇磐石,質地堅韌,易於雕琢,是優良的建築材料和裝飾物。蛇蟠島大規模的採石,歷宋、元、明、清,成為本島的傳統產業。千百年來,從蛇蟠島開採搬運出去的石塊、石板、石材,到底有多少?誰也無法計算、統計,然而蛇蟠島上遺傳至今的古人採石場,就是我們現在看到這樣的洞窟群,有1,360多處。這些大氣磅礡的巨作,正是我們先民用生命雕鑿的!早在五百年前的明代,詩人張岱面對前人採石的遺景不勝讚歎道:「誰言鬼斧神鏤,竟是殘山剩水!」
  洞室中陳列著古人日常使用的石磨、石臼、石槽、石桌、石凳等,彷彿天然石室,展現一種悠久的洞居文化和石器文化,古往今來,給人以強烈的時空之感。


野人洞
  野人洞十景為:圖騰(在景區瀑布前)、石碾、運石場景、石窗走廊、古雲梯、採石場景、古洞人家、天下第一石窗、凝固之美、滴水岩洞。人在洞中走,可以細細觀察的還有很多,野人洞充滿誘惑和神秘感。
  蛇蟠島山有著深遠的穴居文化,不過,最後一批穴居人已於2006年搬離了山洞。在他們走後,景區還保留了部分當時人們居住的場景。
  從洞口外望,一縷水簾掛在洞口,透過水簾飛瀉的瀑布打在水池面上,彷彿大珠小珠落玉盤,潺潺作響。那怪石嶙峋的懸崖上,映著赤色的石壁,這些景物構成了一幅天然美麗的立體畫面,在水簾外不停地忽閃忽閃,動中有靜,靜中有動,別具一番景色。
  沿小路拾級而上,可以俯瞰野人洞景區。從另外一條小路繞過,可以看到一些摩崖石刻,還有野人洞的古洞人家。當年採石人洞穴為家的場所,以山為房子的框架,以石塊壘切的牆壁,分為裡外各個居室。原來的傢俱已經不再,現在這裡的傢俱座椅都是後來佈置的,雖是後來佈置的,但這些傢俱和原住民家居沒有什麼不同,因為這都是在當地或附近地區蒐購來的同一時期的傢俱。
  「誰言鬼斧神鏤,竟是殘山剩水!」千年斧鑿後的野人洞,向人展示出山野穴居與眾不同的歷史歲月。

(章咸/黃岩)


回本期目錄    《台浙天地》總目錄

浙江省旅台灣同鄉聯誼總會 會址:108台北市萬華區和平西路三段382巷11弄17號5樓
發行人兼社長:胡李世美 總編輯:留問政 聯絡秘書:徐薇蕙
電話:(02)23045561 傳真:(02)2302-0435
深圳聯絡主任:寧松林 電話:+86-137-23456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