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關於本會 《台浙天地》 友站連結 浙江省人民政府網站 简体中文 聯絡我們  
浙江省旅台灣同鄉聯誼總會

杭州人味蕾中的西湖啤酒

陳春輝口述/龔玉和整理

  「西湖啤酒」多年來一直燒錄在幾代杭州人的味蕾中,它與西溪路有著密切聯繫。
  我們有幸於2021年9月30日在杭州三立大廈華豐紙業集團公司總部,採訪了原西湖啤酒公司副總陳春輝(下稱「陳」),請他談談「西湖啤酒」來龍去脈及杭州人的啤酒故事。

早期的「西湖啤酒」

  陳說,我是1982年高中畢業後進入啤酒這個行業的,當時不叫杭州西湖啤酒公司,而是稱「杭州啤酒廠」。這家廠在1958年成立,最初名稱是「杭州桃源嶺啤酒廠」。
  聽老同事說,在選廠址時,原來大家是不準備將啤酒廠放在西溪路桃源嶺的,因為按照老杭州企業發展規劃,凡是食品類企業,大多在三堡、江幹的瀕江地帶,因為那裡有錢塘江水源,食品或飲料企業放在那邊,出於取水方便。
  不過,在杭州地礦局的一次深井勘探中,發現桃源嶺一帶地下水源由石英砂中滲出,品質非同凡響,幾可與「虎跑泉」媲美。人們稱桃源嶺水源與虎跑水源,一脈相承,品質難分伯仲,後來,廠裡還生產過一款名為「虎跑啤酒」的產品,此乃後話不提。
  眾所周知,酒類品質優劣需借助於水質好壞才行,桃源嶺地下水質與國外同類廠家生產的啤酒水質相比,這裡地下水的品質應當優於它們。由此,廠址也就落實在西溪路上了。
  那是一個計劃經濟時代,啤酒屬於消費性產品,需要動用至為珍貴的糧食作為原料,創辦這樣的企業非同小可,必須獲得國務院批准才行。聽老同志說,桃源嶺啤酒廠的開辦,還是周總理親自過問,批文下來。1958年建廠時,全省啤酒廠僅此一家。
  初始,桃源嶺啤酒廠只有一百畝左右,緊挨著西溪路,後面是桃源嶺的山脈。
  為了節約圍牆費用,一開始用籬笆作為圍牆,一直到工程結束後,才改為磚砌圍牆。當時為節省費用就把圍牆長度減少了,使得工廠後續發展顯得局促。廠裡還有存放糧食與砂糖的倉庫,西面就是胡慶餘堂製藥廠的驢皮膠車間。
  全廠只有百十來名員工,在旺季需要招收臨時工,啤酒生產要耗費糧食,由此,啤酒廠劃歸杭州糧食局管轄。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啤酒發展比較緩慢,因為當時國家糧食供應緊張,居民口糧需要憑票,釀製啤酒必須耗費大量糧食資源,限制了它的發展。
  另一個因素是,啤酒是一種舶來品,杭州人大多習慣於飲用黃酒,或者燒酒什麼的,老百姓尚未接受啤酒的口味。由此,啤酒開發一直進度不快,一年中也只開工十個月左右。有幾年,只有夏天開工,入冬以後,機器設備進入檢修期,也就停產了。

八十年代,西湖啤酒的黃金期
  改革開放以後,工廠才開始逐步擴大生產,大量招工。
  我就是在1982年高中畢業後進入杭州啤酒廠的,後來,隨著國家糧食供應放寬,釀酒需要的糧食可以直接在市場上購買了,啤酒廠也由糧食局劃到了輕工業局管理。
  上世紀八十年代後,由於大批洋飲料的引進,老百姓開始逐漸接受了啤酒這種外來飲料的口味,啤酒廠進入了一個快速發展時期,廠裡不僅生產啤酒,而且生產汽水、鮮桔汁、鮮橙汽酒一類的清涼飲料,以及可樂型、咖啡型的飲料。
  我們生產的鮮桔晶,原料全部取自柑桔,一種純天然性的飲料,還生產過一款「天堂可樂」飲品,在市場上,很受消費者歡迎,產能逐步提升。

  1985年,在輕工部舉辦的一次全國酒類食品飲料品質評比中,我們廠就有杭州啤酒、西湖啤酒、虎跑啤酒與鮮橙汽酒幾個品牌參與,其中「西湖啤酒」獲得輕工部頒發的銀質獎。就在這個時期,西湖啤酒、青島啤酒等申請了國家註冊商標。
  八十年代初,西湖啤酒廠的年產量已經達到上萬噸之多,煙酒稅賦比較重,可以說,僅稅收一塊,杭州啤酒廠就為國家做出了較大貢獻。那時仍處於計劃經濟年代,國家對產品實行「統購統銷」,我們生產的啤酒飲料全部由杭州糧油煙酒公司包銷。

政策逐步放寬
  在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時期,西溪路處在一個遠離城區的地方,公車開到古蕩就走西溪路了,當時天目山路尚未延伸過來。員工下班如果稍遲一點,就趕不上公車了,因此大多住集體宿舍,到了週末,大家才騎自行車回家。
  員工上班,進入西溪路後,要翻二個炮臺才能到達廠區。八十年代中期,西溪路有過一次改造,將延伸到啤酒廠路上的二個「炮臺」削平了一點,騎車爬坡輕鬆了許多,靠近山腳還有一條沿山河,現在已經消失了。
  初時,全省只有杭州啤酒廠一家單位生產啤酒。改革開放後,審批許可權下放,不需要輕工業部批准了,不過國家也沒有了資金投入,按當時的說法叫做「斷奶了」。
  隨著改革開放的進程,市場逐漸活絡起來,各地陸續興建了不少啤酒廠。當時杭州啤酒廠是國營企業,不分彼此,廠裡還派出過不少技術員去支援過各地啤酒廠建設。
  八十年代中期,實行了「企業承包經營制」,廠長徐振民帶領大家改制。可以說,全市企業中,杭州啤酒廠較早落實了廠長負責制,成為全市企業中率先進入市場機制的廠家之一。
  到了八十年代末期,隨著各地中、小啤酒廠的興起,他們的經營機制比較靈活,作為國企的杭州啤酒廠有點困惑,感到了市場的壓力。

九十年代的杭州啤酒廠
  進入九十年代後,上級決定引進外資,對國企進行「嫁接改造」,以解決杭州啤酒廠發展上的困境。1992年,杭州同時對四家國營企業進行改造,包括杭州啤酒廠、杭州橡膠廠、杭州電纜廠、杭州低壓電器廠。
  杭州啤酒廠外方注資55%,國資佔有45%。香港老闆黃鴻年(註1)注資三千三百萬美金,引進了丹麥啤酒釀造設備和德國KHS啤酒包裝流水線,加大了深井汲水,同時引進了德國的釀造技術,包括酵母菌種,並且採用了全套不銹鋼釀酒設備。此舉更加符合食品衛生的生產規範,也提高了生產效率,公司業務蒸蒸日上。
  杭州啤酒廠由原來年產幾萬噸增加到十二萬噸,還投資三千萬元引進了臺灣永美公司生產的環保設備。在90年代初期,杭州啤酒廠屬於全市環保投入超前的企業之一,生產過程中的污水通過生化處理達標排放。產量翻了一番,「西湖啤酒」知名度也越來越高。
  那時,僅稅收一塊就排在全市的前十名之列。到了2000年,為了擴大西湖啤酒的影響,我們做了一個「世紀之星啤酒文化節」,許多年長者至今仍記得當時的熱鬧情景。
  隨著企業的不斷發展,我也從班組長的基層工作崗位提拔到中層幹部,期間,我到浙江大學成人學院學習了工業自動化與工商管理專業。
  那些年,我參與了公司的內部改造,包括它的擴建、技術改良、產能提升,並直接從事過西湖啤酒的生產、管理與銷售這些工作。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斷努力打拼,在西湖區委的關懷下,2000年以後,我成為公司副總經理、黨委副書記、區人大代表。
  我能說,我是在西湖區充實與成長的。

達到歷史最好時期
  2000年前後,「西湖啤酒」越來越多的被市場接受,企業進入第二次快速發展時期。此時,香港中策公司將中外合資中策啤酒公司的股份賣給了日本朝日啤酒公司,廠名改成「杭州西湖啤酒朝日(股份)有限公司」,這個廠名是老廠長、副董事長徐振民堅持下來的,當年張志武是總經理,我是副總。
  2003年,公司業務達到了歷史上的最好水準,年產高達25萬噸,市場上仍供不應求,由此,企業需要擴張。桃源嶺廠址的東邊是山嶺,背面是西湖風景區的靈峰探梅景點,西邊是青春寶公司,前面是西溪路,再沒有擴張的餘地。
  可以說,桃源廠區已經飽和,撐足了,也只有158畝土地。
  從2004年開始,我們在周邊地區尋找新的公司發展用地,最後在德清縣新市鎮建了新廠房。新廠規劃目標達到三十萬噸啤酒,計畫一期年產十萬噸。

  當時只用了短短的十個月就完成建設,於2007年投入生產。這個時候,啤酒越來越多的被人們接受,銷售量與日俱增,內地的幾家大型啤酒廠也起來了,省內有幾家廠想與我們合作。我們的大股東是日方,他們占了55%股份。日本人對我國啤酒發展的判斷有不同意見,沒有見到當時國內啤酒消費正處於大爆炸的檔口上,合作意願不高,錯失了機會!
  到了2010年,國內幾家大啤酒廠已經起來了,我們面臨的競爭加大,市場壓力也越來越重,西湖啤酒朝日公司已經不算大了。日方也感受到了壓力,提出與青島啤酒廠合作。
  最終,中方的45%股份由一家瀋陽的雪花公司收購,雪花與朝日原來是競爭對手,雙方談不攏。到了2011年,改名「華潤雪花啤酒」。「西湖啤酒」這個名稱,自此消失。

啤酒廠搬離西溪路
  到了2011年,市政府決定收回桃源嶺這塊土地,因為啤酒廠生產過程中需要蒸汽,啤酒廠採用的燃煤鍋爐被政府列入限期停用的清單,對達標排放的廢水總量也要求企業嚴格控制。此時,杭州城西片的住宅區已經興起,不再適合於啤酒廠的存在。
  2011年開始,啤酒廠實行易地搬遷,杭州廠區老職工做了搬遷安置,我也成為被安置人員中的一個。隨後,通過杭州實業公司安排到華豐造紙集團。
  自此,西溪路上的「西湖啤酒廠址」就不復存在了。
  不過,在杭州這塊土地上,雖然沒有「西湖啤酒」,還有「綠雨西湖、金西湖」幾個品牌,但是它們與「西湖啤酒」關係不大,儘管當年我們廠還支援過他們。
  坦言之,啤酒是個外來酒品,技術相對公開透明。在歐洲工業自動化進程中,只要引進專業設備和釀造技術就可以組織生產,相較於本土酒品,它們的擴大規模更加容易,本土酒品不僅是生產,還有傳統的酒文化可以傳承和發揚光大。

註:黃鴻年,1948年生於印尼一個顯赫家庭,後到中國讀書,插隊九年。回印尼後從商,成為商界翹楚,在香港與中國內地成就了商業的頂峰時期。回新加坡後,成為金融投資家(摘自網路)。

(龔玉和/杭州)


回本期目錄    《台浙天地》總目錄

浙江省旅台灣同鄉聯誼總會 會址:108台北市萬華區和平西路三段382巷11弄17號5樓
發行人兼社長:胡李世美 總編輯:留問政 聯絡秘書:徐薇蕙
電話:(02)23045561 傳真:(02)2302-0435
深圳聯絡主任:寧松林 電話:+86-137-23456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