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關於本會 《台浙天地》 友站連結 浙江省人民政府網站 简体中文 聯絡我們  
浙江省旅台灣同鄉聯誼總會

「鼓樓」杭州古色古香的古建築

徐忠友

  杭州在南宋時期,被宋高宗設立都城,改稱臨安。但隨著歷史風雲的不斷變幻,一場場戰火的損毀,還有一次次的拆遷,能體現杭州首都的老建築幾乎都拆光了,南宋的宮殿變成了遺址,甚至一段城牆都沒留下。唯獨在吳山東面、中山路的南端,有一座古色古香的城樓,她就是杭州著名的鼓樓,讓杭州看上去還有點當年首都的感覺。

鼓樓距今約1400年左右歷史
  杭州鼓樓南接十五奎巷,北臨大井巷,東迎中河路,西靠伍公山,是清河坊歷史街區東南面的起始點。鼓樓古代為濱海敵樓,始建於五代時期的南朝,先後名為新城戌,朝天門,拱北樓,來遠樓,鎮海樓,民間俗稱鼓樓。
  鼓樓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隋開皇九年,隋文帝楊堅平定國內叛亂之後,罷郡置州,始有杭州之名,而此地也被命名為新城戌。
  五代吳越時唐末藩鎮割據,戰亂頻繁出於軍事和政治經濟上的需要,吳越王錢繆多次拓展和營建杭州城,並在隋城基礎上築杭州羅城,周七十里共建十座城門,就將新城戌改建為朝天門。
  元古代大德三年間(1299年),經重新修建,改朝天門為拱北樓,大書法家趙孟頫的弟弟趙孟頷還為此提出將拱北樓改名為鎮海樓。
  明代正德年間,因日本沒落武士和浪人經常侵略浙江沿海,威脅杭城,故於鎮海樓置大鐘1座,大小鼓9只,作為報警報時之用。

徐渭揮毫撰寫《鎮海樓記》發了點財
  明朝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因火災燒毀,浙閩總督胡宗憲為防禦倭寇侵攏重建鎮海樓。五年後建成,胡宗憲請當時咱徐氏家族的文學家、書畫家、軍事家、戲劇家徐文長(徐渭)撰寫了《鎮海樓記》,紀念建樓之事,也讓他發了點小財。
  徐文長於正德十六年(1521年)出生於浙江紹興府山陰城大雲坊的官僚世家,他少年時天才超逸,入徐氏私塾讀書,六歲受《大學》,日誦千餘言、書一授數百字,不再目,立誦師聽。十歲仿揚雄《解嘲》作了一篇《釋毀》,性格豪放,指掌之間,萬言可就。二十歲時成為生員,不料此後八次應試不中。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他在山陰城東賃房設館授徒,40歲才中舉人。與蕭勉、陳鶴、楊珂、朱公節、沈煉、錢鞭、姚林、諸大綬、呂光升號「越中十子」。後來為浙閩總督作幕僚,進入胡宗憲幕府當師爺,一切疏計,皆出其手,又出奇計大破倭寇。
  徐文長揮毫寫好《鎮海樓記》,胡宗憲看後大喜,聽說徐文長家中還沒有好的房子,即賞給他紋銀220兩。這篇《鎮海樓記》,全篇只有647個字,也就是說他一個字的稿費是白銀三錢四分。按當時江南米價在每石8錢左右,一錢銀子的購買力相當於人民幣40元。如前所述,徐文長寫《鎮海樓記》,一個字的稿費是白銀三錢四分,折合人民幣136元。
  徐文長拿著這些銀子,後來在紹興府東南城郊買了一套二手別墅。這所別墅占地10畝,建房22間,有一個超大的院子,外面用籬笆圍著,裡面種了幾十棵果樹,大門口栽了幾十竿竹子,還挖了兩口池塘,用來養魚、種荷花。什麼時候來了客人,徐文長站池塘邊撒一網魚,下廚烹製,就著果樹上結的果子下酒,喝醉了,就在院子裡唱歌,非常瀟灑。因為是用稿費買的,所以徐文長為這所別墅取名叫「酬字堂」,這個「酬」字,既有稿酬的意思,也有酬謝胡宗憲的意思。而徐文長寫《鎮海樓記》,則勒古立碑於鼓樓,成來就成了文物。

杭州市政府出資重修鼓樓
  杭州鼓樓歷經戰火和風雨的侵蝕,本已破爛不堪了。沒想到1970年剛過三伏酷暑,突然來了一批民工,他們手拿鋼釺、鐵鎬等工具,開始拆除古樓。只見城樓上灰霧彌漫,一聲轟鳴後,爬滿青苔的城磚被打落地面,灰黃色的土傾瀉一地,鼓樓瞬間成了斷壁廢墟。據史料記載:當時的3路公車從北往南走鼓樓門洞,是單行線;從南往北走的是東面的靠近中河的路,那條路可以加寬,鼓樓完全可以不拆,連中山南路兩旁的老房子都能保存下來。
  哪為什麼要拆掉這座杭州當時唯一的古建築呢?首先是因為當時人們保護古建築和歷史文化的觀念淡薄,不知道古建築的重要價值,甚至還把古建築當作「四舊」來破,錯誤地認為自己是在「破舊立新」,所以在很多地方都出現了拆除古建築的不良現象。其次有個所謂的「客觀原因」是鼓樓係杭州城南最重要的交通要道,特別是八路車以鼓樓為終點站。鼓樓毗鄰城隍山,逢年過節的人流量很大,為拓寬路面,舒緩交通,幾位傻瓜一拍腦袋就把決定把鼓樓拆掉了。
  據住在鼓樓附近的市民回憶:鼓樓拆毀之後,那裡就變成了花壇,但沒有多少花草,只種了幾棵香樟樹。因為往來的市民依舊很多,經常在上面踩踏,沒什麼秩序。後來突然花壇被圍了起來,說是要修建,有人便開始挖地做基礎建設,挖了沒多久聽說就挖出了「古董」。到後來地下建築就慢慢修起來了,旁邊修了較寬的馬路,也造了寬約80釐米正好容納一個人走過的城門,其實這是在修鼓樓的遺址,不是真正造古樓。遺址建好後不久,下了幾場雨後,雨水和山上的引水就把這遺址淹成了一個池塘。
  2001年下半年,杭州市為創建「文化名城」,市委、市政府領導意識到古樓的重要歷史文化價值,在認真調查和聽取建築學家與歷史文化學者的意見和建議後,經研究決定撥出資金、抽調力量,複建鼓樓,並將其列為杭州市2001年重點工程之一。杭州市上城區委、區政府在實施市委、市政府的決策中,也發揮了重要作用,對工程的建設進行指導和監督,確保工程保質保量按時完成。經過十個月的建設,鼓樓於2002年六月初正式複建成功,呈現在市民面前的鼓樓,造型和重建前的基本一致。
  重建後的鼓樓,單體占地面積865平方米,建築面積1046平方米,高19.47米,其中,城基內展覽廳260平方米。鼓樓還是一座體現明代漢族建築風格的古建築,採用五開間,二重簷歇山頂風格,木斗拱裝飾。屋面仿古結構,黑色亞光琉璃瓦,古門窗。城牆為複製原城牆,牆體為清水牆。從鼓樓逐層信步上樓,城牆上兩枚火炮時刻準備著對準城門外,3個垛口間立一身披盔甲的人像,從城樓下仰觀栩栩如生。主樓裡現在改造成一個戲臺子。繞至主樓後方,嵌在山邊的石壁上還清晰可見徐文長當年寫的《鎮海樓記》還在,其字跡蒼勁有力,依稀還能感受到作者奮力書寫時的雄勁。在古樓前面,還建軍有一個7000平方米的古樓廣場,供市民開展相關活動。
  為保護原有城牆遺址,鼓樓城基部分採用「抬」的辦法,並充分利用架空的鼓樓城牆牆基,展示鼓樓城牆遺址。重建的古樓已經成為了杭州的標誌性建築,與吳山西面的城隍閣遙相呼應。現在的鼓樓底層為展示廳,主要用於展示從鼓樓遺址中發現的文物古磚介紹其歷史沿革的有關資料,巨幅東陽木雕作品《清明上河圖》《鼓樓形勝圖》安裝在展示廳上方。二樓為朱挺,安置一鐘九鼓,重現當年鐘鼓齊鳴的情景。群鼓中的大鼓直徑達兩米,世紀平安鐘被放於觀景臺上,可供遊客擊鼓鳴鐘以助遊興,引發思古之幽情。
  我記得鼓樓邊上還有個茶室,有一年我採訪愛情詩人董佩倫先生,他請我到茶室裡去邊喝茶邊採訪。結果我採訪了董先生後,又在鼓樓上轉了一下,先後寫了兩篇文章,並戲稱這次採訪為「一箭雙雕」。

(徐忠友/杭州)


回本期目錄    《台浙天地》總目錄

浙江省旅台灣同鄉聯誼總會 會址:108台北市萬華區和平西路三段382巷11弄17號5樓
發行人兼社長:胡李世美 總編輯:留問政 聯絡秘書:徐薇蕙
電話:(02)23045561 傳真:(02)2302-0435
深圳聯絡主任:寧松林 電話:+86-137-23456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