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關於本會 《台浙天地》 友站連結 浙江省人民政府網站 简体中文 聯絡我們  
浙江省旅台灣同鄉聯誼總會
     

吳昌碩大師故居簡史

徐 勇

  北宋末年,宋室遭遇“靖康之變”,倉皇南渡。在南渡的人群中有大批北方民眾, 世居江蘇淮安的吳瑾也是其中的一員,一路輾轉,他來到浙皖交界處的安吉州魚池鄉, 就是後來的鄣吳鎮,此為鄣吳鎮吳姓之始。
   鄣吳的前身是鄣郡,最早可追溯到秦代,秦滅六國,一統天下,廢除分封制,推行 郡縣制,分天下以為三十六郡, 鄣郡就是其中一郡,它包括現今的蘇南、皖南和浙江 的部分地區,共十七個縣。
   鄣郡境內有一座山,東撫天目,西攜黃山,古稱三天子山、三王山、鄣峰。鄣山是 我國中醫藥的原始基地,據《祥符經》記載,軒轅黃帝攜容成子、浮丘公在此采藥煉丹, 現存有丹鍋、丹灶、藥研、丹勺等遠古器具,形同化石。山中有百丈岩,是一塊天然的 界碑,春秋時期,吳越就以此為界。“鄣郡”之名和此山有著不解之緣。
   郡以山名,縣以郡名,村以縣名。鄣吳之“鄣”,由此而來。
   吳瑾一族在此定居後,人丁興旺,世代繁衍,遂成大戶,當時稱“鄣南吳家村”, 俗稱“鄣吳村。
   清代王顯承詩雲:行到吳村香雨亭,柳絲斜排酒旗青。玉華金華雙峰峙,流水落花 出晚汀。詩中描繪的就是鄣吳。鄣吳村的地理位置非常獨特,依山傍水,符合古人選擇 村址的傳統智慧。村落橫臥在金華山、玉華山的峽谷之中,沿著清冽的金雞溪伸展開來。 由於金玉兩峰的阻隔,這裡的日照時間和平原不同,明顯偏短,有“半日村”之稱,後 來,吳昌碩還刻了一方“半日村”的印,紀念他的故鄉。村南有阡陌縱橫的良田,村中 有遮雲蔽日的古樹。鷗鷺盤旋其上,蟬鸝鳴噪其間,猶如世外桃源,人間仙境。“山靜 似太古,日長如小年”,歲月在這裡也改了航道,溫馨和靜謐彌漫其中。元代藝術大師 趙孟頫路經此處,稱讚不已:“山深草木自幽清,終日聞鶯不見鶯。好做束書歸隱計, 蹇驢來往聽泉聲。”
   和地靈相應的就是人傑,此地自吳瑾之後,吳氏家族代有人才,耕讀傳家,綿延不 絕。自明代“吳門四進士”後,至清末民初,吳氏後人、一代藝術大師吳昌碩橫空出世, 他是集詩書畫印於一身的劃時代的人物。
   吳昌碩故居坐落在鄣吳村昌碩藝術廣場的正對面,和亭子山隔溪相望。
   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故居門前的三孔石拱橋,俗稱“狀元橋”,如彩虹橫跨於半月形 水池之上,溪水流聲,水草泛青,竹影搖曳,磚牆斑駁,仿佛在無言地訴說這裡的前世 今生。
   如果沒有咸豐年間的戰亂,吳昌碩故居應該是一座占地約 2500 平方米的三進深的 吳家大院,形狀如同江南的大宅,有照壁、天井、正廳、廂房,當然還有花園。但經歷 那場戰亂後,故居建築毀於一旦,僅留存下東側廳。現在的故居是安吉縣政府於 1987 年在原來的遺址上重建的。擁有 4000 多人的鄣吳村在這場戰亂中,僅剩下 25 人,吳昌 碩一家九口,也只剩下他和父親兩人,吳昌碩人生最痛苦的時期也在此時,這對他的人 生產生了深刻巨大的影響。
   跨過狀元橋,從正門進去,首先看到的是一片開闊的廢墟,說是廢墟,實是第一進 前的天井和第一進建築的遺址,古老的牆基歷歷在目,原有的兩面照壁,僅留下東面的 一堵,保留著明代瘦勁堅挺的風格,牆基也是明代的,磚石爽利堅勁,這個在明代“一 門四進士”的書香之家,越過遙遠的歷史時空,散發出迷人的魅力。
   在這個有意保存的建築遺址上,牆基縱橫清晰,小徑曲折通幽,就連露出的土層上, 也種了花木菜蔬,透露出蓬勃生機。院落的走廊牆壁上鑲嵌著吳昌碩作品的碑刻以及吳氏祖先的墓誌銘和碑額,其中有一方文征明為明代吳麟寫的墓誌銘。
   走過廢墟的小徑,在東側的一座青磚瓦房前,門楣上“吳昌碩故居”五個大字,缶 廬風格的字體表明這是吳昌碩弟子王個簃的手筆。故居分為兩進,前面是一間平屋,後 面是一棟三間的兩層樓,風格古樸典雅,可以觸摸到明末清初的時代氣息。吳昌碩就是 在這裡度過了他的青少年時期。
   到主樓,先要經過一個小天井,左邊是吳昌碩父母的臥室,一個半世紀前在這裡呱 呱落地的藝術大師,發出了第一聲啼哭,後來竟響徹了中國的文化史。
   中間的堂屋是典型的中國式客廳,有對聯和中堂畫軸,書香宛然。循著狹窄的木制 樓梯進到二樓,屋裡陳放著一張書桌, 桌上有筆掛、毛筆、鎮紙和宣紙。吳昌碩喜靜, 他十幾歲就隨父親寫字篆刻,經常把自己關閉起來,沉浸在自己的藝術世界中,因此, 綽號得名“鄉阿姐”。
   所有的輝煌,其實都是在寂寞和孤獨中創造的,吳昌碩象徵著民族魂魄、縱橫鬱勃 的藝術就是發端於此。吳昌碩如此,或許,這也是湖州和安吉的一個文化特徵。

(徐勇 / 湖州)


回本期目錄    《台浙天地》總目錄

浙江省旅台灣同鄉聯誼總會 會址:108台北市萬華區和平西路三段382巷11弄17號5樓
發行人兼社長:胡李世美 總編輯:留問政 聯絡秘書:徐薇蕙
電話:(02)23045561 傳真:(02)2302-0435
深圳聯絡主任:寧松林 電話:+86-137-23456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