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關於本會 《台浙天地》 友站連結 浙江省人民政府網站 简体中文 聯絡我們  
浙江省旅台灣同鄉聯誼總會
     

杭州金蓮寺考證

龔玉和

  金蓮寺,在杭州西湖區轉塘街道龍塢鄉龍門檻村(小和山),寺院東南為老焦山, 西南是午潮山,南面山腳,即今龍門檻村。 山上翠木茶園,雲霧繚繞,老石板鋪路, 似有超凡脫俗之感。

“三山香市”之一(翻三山,燒跑香)

  晚清、民國時期,金蓮寺香火甚盛,堪 與天竺三寺媲美。

  市人將龍塢之金蓮寺、天竺之觀音寺、西 溪之東嶽廟放在一起,並稱“三山香市”。 香客以杭嘉湖、甯紹、蘇南等地百姓居多。 早先,各村鄉均有自發的香會,每到佛事季 節,由長者帶隊,數人,數十人,上百人,甚 或,數百人的進香隊伍,以燒遍此三座山的寺院香燭,才能夠稱得上“禮佛心誠”。由 此,每到佛事季節,大批香客浩浩蕩蕩開上山來,頭裹白毛巾,肩掛“朝山進香”黃布 袋。一天之內,來回數十公里,燒遍三山之香,人有“翻三山,燒跑香”之說。

金蓮寺,江南名寺

  據載,北宋年間,龍塢鄉就有悟空寺;到了南宋時,又建光明寺等,定鄉(上泗) 一帶香火旺盛。明代萬曆年 « 錢塘縣誌 有“小和山金蓮寺”句。

  清道光、同治年間,定鄉(今之江度假區舊稱定鄉)人張道編撰的《定鄉小識》記 載:“小和山在龍門山東,多竹樹,遊人登山,行翠霧中,山徑盤曲,十步一折。南出 龍門坑,抵轉塘以達于江(錢塘江),北下西溪,絕頂有金蓮寺。定鄉之山以‘和’字 名者有三,大和山在湖步(埠);中和山 在朱橋,其次為小和山也。…命名未義何 意,惟大和聶氏志作大湖似以近石湖(今 銅鑒湖)而名,然三山鼎峙,而小和(山) 特以神宇著名,”文中的神宇,指的就是 金蓮禪寺。

  據傳,小和山上舊有塘池,水源終年 不斷,池中蓮花盛開,色呈金黃,遂名金 蓮寺。由此可見,至少在四、五百年前就 有金蓮古 。

  據《之江勝景》(注 1)記載,金蓮寺 的鼎盛時期應當在晚清與民國年間,寺院 規模宏大,有菩薩數尊,奉祀釋迦牟尼、 玄武聖帝、送子觀音、千手觀音、文殊、四大天王、十八羅漢等,寺內名人題額、題聯 甚多。寺前,匾額“金蓮禪寺”(傳為彭公手書)。 上世紀三十年代,金蓮寺成為江南一個著名佛教勝地,與靈隱寺、東嶽廟、法華寺三所 寺院並列為杭州城郊的三大廟寺,嘉興的宗德寺、余杭的龍泉寺和上泗的儔善寺、夕照 庵只能屈居為其屬寺。

  不難看出,當時金蓮寺規模之大、香火之盛,非同小可。

  只是到了一九五八年,金蓮寺被拆除,寺院地基尚存,仍 隨處可見斷牆殘壁、古陶瓷與磚瓦碎片。

  到上世紀八十年代,才由龍門檻村民集資在原地建了一個 小廟,規模、裝飾程度,遠不能與昔日金蓮寺相提並論。寺 院雖不大(供奉有釋迦弁尼、送子觀音、財神菩薩等),香 火依然旺盛。今寺院乾慧法師說,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每 年至此進香者不少於數萬人之眾,尤其是農曆正月十五、三 月初三等佛事季節,除附近村民外,蕭山、余杭乃至蘇北、 寧紹、上海的香客最多。

  由於金蓮寺香火至今不斷,香客甚多,引起了人們的重 視,有關部門領導多次到金蓮寺調研 / 視察,瞭解情況。這 裡山體峻美,植被繁茂,物產豐富,人文積澱深厚,為杭州地 區生態環境最好的地方之一,每年來的遊客、香客眾多,具有 較大的開發空間。

“城內靈隱寺、城外金蓮寺”

  多年以來,小和山是一個宗教聖地。據健在的上泗耆老記 憶,昔日金蓮寺建築規模宏大,佛、道菩薩數百尊(“佛道 兼融”),上山進香朝拜者眾多。一個“佛道合一”寺觀。 佛家神尊有:釋迦佛祖、觀音、文殊和羅漢堂等數百尊。而 坐鎮大雄寶殿的卻是“玄武聖帝”。

聖帝的武侍從靈官,另設靈觀殿

  每年開春,各地香會成員紛至遝來,有杭嘉湖的“如意 集”、長興的“永安集”、蕭山的“同慶集”、杭州的“報 恩老集”、“報恩新集”、上海的“竹安集”數十個香會。 香會團體一到,成群結隊、敲鑼打鼓,浩浩蕩蕩上山,四人 抬一對龍鳳花燭(兩人抬一支)、兩人抬一捆大香。每年香 市,戲班子、民間藝人也隨之上山日夜演出,山上山下人山 人海,熱鬧非凡,人有“城內靈隱寺、城外金蓮寺”之說。

  香客、遊客絡繹不絕,為了便利往來金蓮寺客人,抗戰勝利後,還專門修建了杭州 城裡通往小和山腳的公路(此路為杭州城裡到市郊最早的公路)。香客進香後,總要帶 幾隻小和山竹籃回家。由此,“小和山竹籃”聞名滬杭嘉湖紹一帶。

  小和山下是龍門檻村(現有五百四十餘戶人家 / 二千多村民,以葛姓居多)。由於 金蓮寺香火興旺,對於龍塢鄉以及附近村落的經濟發展具有推進作用,尤其是龍門檻村 受益最多。

郁達夫筆下的小和山

  小和山海拔 278 米,上世紀三十年代,作家郁達夫到小和山旅遊,在他的 « 龍門山 路 一文中說,從草本書裡看到,知道聖帝原是一位太子。在武當山出家修行,手執寶 劍、頭戴金圈,成為一位伏魔大帝。還有一個經他收服的靈官,也是他最信任、最得意 的侍從都頭。

  據郁先生推測,聖帝菩薩受到佛家影響。雖然釋迦是皇太子,同樣也是入山修道者, 歷經苦難才修成正果,和聖帝的經歷一樣。道家見佛家在中國的盛行,才有了這樣一傳 說。郁先生又說,杭州西溪一帶有許多“真武廟、靈官殿”,小和山金蓮寺前身是“真 武廟”,原在老焦山(殿基尚存),香火旺盛。

  龍門檻有一位村民,為方便朝拜者,想背“聖帝像”下山供奉。誰知背到老焦山下 的小和山,休息了一下,再背使盡力氣也背不起來。這位村民,大約是聖帝菩薩不肯走 了,因此,就在小和山建廟供奉。自此,將老焦山上的真武廟移建在小和山上了。那麼, “真武廟”如何演變成金蓮寺呢?

  據說,明代小和山真武廟香火甚旺,吳山城隍廟的廟祝看中這塊風水寶地,欲想兼 管;也有人說,午潮山同春觀想來兼併小和山寺院。

  因而,小和山道人為了自立門戶,託名人書寫“金蓮寺”匾額,高懸於山門。自此,道人改穿袈裟,並雕了佛像(如來、文殊、觀音和羅漢堂)數百尊,因為這個道觀前身 是真武廟,所以,坐鎮大雄寶殿的仍是真武聖帝,成為一所“佛道合一”的寺院(金蓮寺)。

小和山的上香古道

  從小和山腳上山之路為一條明清古道,曲折盤 旋,清一色青石板鋪就(石階),寬 3-4 米,臺階 上青苔斑駁,山石摻雜,古趣橫生。

  葛以華老師(龍門檻村長者)說,相傳,金蓮寺 供奉道教玄武大帝像,原先供奉在老焦山上的一個 小道觀裡。某日,龍門檻一位村民背回村就近供奉。 但是,背神像背到小和山古道上歇腳,就再也背不 動了。於是,村民在小和山建廟,將菩薩供奉在那 裡,取名金蓮寺(此說與郁達夫筆下故事類似)。 後來,金蓮寺迭經擴建,寺院田產多達百畝,每年 收入用於寺廟開支。寺內奉祀還供祀了關(雲長) 聖帝菩薩。

  今天,古道的一段已新築扶欄。另一條路由留下 方向上山(舊時,此路為轉塘、留下交通的捷徑, 往來行人不少)。古道兩旁為龍門檻茶園(為龍井 茶原產地之一)。

  

金蓮寺傳說之一:“入寺先賦詩”

  古人金蓮寺禮佛有賦詩習俗。相傳,有個秀才赴京趕考,途經定山,聽說金蓮寺香 火靈驗,欲往寺院燒香拜佛,保佑功名順利。路上,遇見一位也要去進香女子,與其同 行。來到小和山下的清和橋畔,被一位小和尚攔住,雙手合十,念聲“阿彌陀佛”,說 道:“本廟有規矩,凡到敝廟進香者,須先賦詩一首,請施主遵行。”

  秀才以為這是一方寺院行規,請和尚出題;那位女子聽了,隨之提出以“清和橋” 三字為引,每人選取一字賦詩。

  秀才請小和尚先賦。小和尚脫口吟道:“有水是清,無水是青,去水加爭便是靜。 靜靜寺院人人愛,我去請個佛爺來!”

  秀才接著吟誦:“有口是和,無口是禾,去口加鬥便是科。科科功名人人愛,我赴 京城考中狀元來!”

  隨後,輪到那個女子,也吟上:“有木是橋,無木是喬,去木加女便是嬌。嬌嬌女 子人人愛,回去找個夫君來!”

  剛賦就,眾人拍手齊聲稱讚:“妙哉!妙哉!”

  金蓮寺傳說之二,“金蓮月色”

  金蓮寺處於小和山脊,登山賞月,仰首望天,明月高懸,環顧四周,峰巒聳立,高 低有序;山影朦朧,綿延起伏;峽谷深邃。

  中秋之夜,月色皎潔,傾灑如注,嵐煙碧澈;層層疊疊的樹木竹林、黑黝黝的山影 與月光相互輝映,谷風徐來,竹樹婆娑,朦朧之中,營造出一種特殊的神韻,“金蓮煙 月”由此得名。

  先人月夜登寺賞景,留下詩文:

  秋月圓時正好觀,江山如故昔人非;

  只應金蓮梅花月,照見荒寺獨鶴歸。

  詩人對於金蓮寺賞月,營造了一種有別於西湖的“三潭印月、平湖秋月、月岩望月” 的韻味。

金蓮寺傳說之三,與“不肯去觀音廟”相似

  金蓮寺與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南海普陀山)的“不肯去觀音院”有異曲同工之妙。 普陀“不肯去觀音院”,五代後樑時,日本和尚慧鍔遊歷了諸多名山古 後,在五臺山 寺院見到檀香木雕成的觀音佛像,栩栩如生。方長見慧鍔愛不釋手,便送觀音佛像給了他。

  慧鍔和尚在普陀準備出海回國,一連三天出海,航船剛到港外就遇到了狂風巨浪, 不得不折回,顯然觀音無意東渡。

  於是,日本和尚只好將佛像寄住的小庵堂,連夜畫了張觀音菩薩像帶回日本。留下 檀香觀音佛像的小庵堂,被稱為“不肯去觀音院”。金蓮寺也有一個故事。據傳,某日, 一位龍門坑村鄉民到城裡賣完了竹籃,翻午潮山回家。

  在老焦山的道觀裡看到一尊供奉的玄武大帝神像。 老農停下腳步仔細端詳,越看越出神,越看越喜歡。 道長見他愛不釋手,便說,你將玄武大帝神像請回家供奉罷。農夫驚喜萬分,背起神像, 想請回村祀拜。

  未料,農夫從老焦山一路背下來,寶像越背越沉,越背越累,到小和山無論如何也 走不動了。他剛坐下歇歇力,山中起了大霧,越來越濃,迷迷茫茫,不多會似乎整個山 谷都被隱沒了。

  農夫摸至一個背風處,置穩玄武大帝像,靠著岩石想休息一下。

  不知何故,他竟然迷迷濛濛地睡著了。不知過了多久,大霧漸漸淡去,陽光穿過樹林, 照在玄武大帝像上,仿佛給寶像罩了一層光輝。面前有條小溪,清澈見底。潭中長著蓮花,在陽光下泛著金光。

  老農見此地依山傍水,風景秀麗,正是建佛院的好去處。於是,就地建廟奉祀,取 名金蓮寺。

金蓮寺與小和山

  小和山上有金蓮寺,為什麼叫小和山?史書記載有限。不過,在西溪地區,湖埠有 大和山,朱橋有中和山,古蕩有老和山,剩下的就是小和山了。大和山,似作“大湖山”, 因靠近石湖(銅鑒湖)而得名。小和山以多廟宇而著名。

  古人有《小和山》詩:“遙探絕境入深山,指顧雲煙飄渺間;

  西抱春江東越水,上連天府下塵寰;
   風回空谷幽蘭馥,日落疏林倦鳥還;
   多少遊人曾到此,可能比只老僧閑。

  小和山東是高於小和山 160 米的老焦山。西南面 是午潮山。

  由山南可達龍門檻村,遊客可沿著小和山嶺脊山 道往西走,有一條山路直達午潮山。此路兩邊雜樹高 聳,野趣橫生,一邊可眺山下“小和山高校園區”, 另一邊是連綿不斷的龍門山脈。

  山上茶園、雜樹、村落、山坡,碧綠一片,植被 極佳,滿山遍野綠樹叢中夾雜著映山紫、映山紅,令 人賞心悅目。小和山上的映山紫是西湖周邊群山中數 量最多的地方,山脊的另一種樹木,便是“青崗”, 此樹種較珍貴,培植不易,但是小和山上卻有著成片 野生青崗樹。

  小和山脊遊步道從 2008 年 10 月開工,民工用驢 子將山石、水泥運上山進行鋪設,頗為費勁。時至今 天,晨練客不少。他們由轉塘、龍門檻村或留下方向而來,過山后,再搭車回家。

為之江增添人文景觀

  小和山的金蓮寺最出名的物產是竹籃,品種有大方籃、元寶籃、小莊籃、中莊籃、 銅盆籃、盈花籃、茶葉籃、飯籃十餘種。早年上海、蘇北等地香客多要買竹籃帶回家(小 和山名產之一)。尤其是 2009 年修築西山遊步道後,便捷了登山客(特別是晨練者), 由龍塢或小和山高教園區翻山過來,然後,循古道轉車回家。

  近年來,信眾與當地居民集資對金蓮寺重新整修,顯而易見,寺院的恢復,可以以 西山遊步道為線索,將午潮山國家森林公園、同春觀抗日紀念地、子午泉、龍井極品茶原產地,以及老焦山、白龍潭景區連成一線,有望為杭州西南地區的旅遊業增添新的人 文勝景,對於提升該地區的經濟發展不無助益。

注 1 拙作《之江勝景》(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0 年版),由政協杭州西湖區委員會編, 為清《定鄉小識》後第一本介紹上泗(之江旅遊區)文史、經濟、旅遊等綜合性書籍)  

(龔玉和 / 杭州)


回本期目錄    《台浙天地》總目錄

浙江省旅台灣同鄉聯誼總會 會址:108台北市萬華區和平西路三段382巷11弄17號5樓
發行人兼社長:胡李世美 總編輯:留問政 聯絡秘書:徐薇蕙
電話:(02)23045561 傳真:(02)2302-0435
深圳聯絡主任:寧松林 電話:+86-137-23456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