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關於本會 《台浙天地》 友站連結 浙江省人民政府網站 繁體中文 聯絡我們  
浙江省旅台灣同鄉聯誼總會
     

臨海紫陽街章氏壽星之最

章 咸

  春賞桃櫻,夏迎瓜果,秋聞桂花香,冬有寒梅獨自開我們十多位。中老年朋友,集 中在臨海紫陽街,漫步遊覽了紫陽街,由南向北觀望和考察古街、古韻和章氏老人長壽 之最。

  臨海為千年台州府城,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前瞻巾山,後枕北固,浙江第三大河流 靈江,自西向東橫貫全境。歷史文化古跡和風景名勝眾多。城內紫陽古街是台州府城最 繁華的街區,有 538 間房、16 條巷、33 條弄,舊有 10 座明代科舉坊,兩座宮觀坊,是 目前國內現存街路最長、街區最完整的一條活的歷史街區。2004 年至 2007 年,古街進 行修繕。2012 年,榮獲“中國歷史文化名街”稱號,躋身全國十大中國歷史文化名街。 街巷交叉古府城

  臨海古城有“六街九坊三十八巷”之稱。著名的紫陽街和西門街,原是台州府城中 的主商業街,至今還保存著國內最完整的唐宋裡坊制格局,以及清代兼具防火功能和美 學價值的坊牆。

  古城臨海成形于唐初。自宋室南遷以後,作為輔郡的台州逐漸興旺起來,府治設立 于此,商貿日興,市井繁華,街巷格局基本形成。那時臨海城的大街頭,今稱西大街, 與紫陽街交叉;當時的小街頭,現為東大街,與繼光街相交。這幾條主街構成古城的商 業網絡中心。隨著發展,十字街口至白塔橋一帶成為古城新的繁華地帶。解放以後,這 裡成為台州、臨海、城關鎮三級政府所在地的主街道。“紫陽街”是按照唐宋裡坊制的 稱呼分段定名的,有街無名,自北向南俗稱分別為黃坊橋頭、櫻珠巷口、十字街口、白 塔橋頭、牌門周、臘巷口、炭行街、攬秀樓……上世紀四十年代,紫陽街被命名為“中 正街”,俗稱“老大街”;1950 年改稱“解放街”;1998 年,為紀念中國道教南宗始 祖“紫陽真人”張伯端,而改名為紫陽街。

  紫陽街號“三裡長街”,自南向北分六段,南城興善門至稅務街(水門街)稱攬秀 樓;稅務街至更鋪巷稱炭行街;更鋪巷至清河坊公牆稱臘巷口;清河坊至迎仙坊公牆稱 白塔橋;迎仙坊至奉仙坊稱大街頭(十字街口);奉仙坊至黃坊橋稱五鳳坊。這是一條 曾經十分輝煌的台州六縣商貿中心,現在仍然不時熱鬧著的臨海老城商業街。而坊牆和 街路所隔離的各個地段,縱橫交錯,觸伸形成眾多的寬巷子、窄巷子、直里弄、曲里弄。 街兩邊的房子一般為青磚灰瓦,兩層木結構,佈局大都為前店堂、後作坊、上住人。街 的路面從泥地、沙石地到民國初年在街中心直鋪一溜白石板,民國 25 年(1936),又 加寬至三排。整條街寬四至五米,全長 1080 米,北到龍顧山,南瀕靈江,幾乎筆直地 貫穿整個府城。

坊隔夜火保安寧  

  走在古街,最吸引眼球的,還是街區的高聳避火坊牆和散落的滄桑古井。光緒十七 年(1891),台州知府李鳴梧為了防止一家著火,殃其千家,在大街頭、小街頭、白塔 橋一帶,先後撥款建了九堵防火公牆,每堵坊牆高三丈一尺,寬五六丈或三四丈,厚一 尺半,拱門高一丈四尺;同時,在大街上修建濟水池。如今行走在紫陽街上,舉目可見 橫跨紫陽街的坊牆,從北到南依次為悟真坊(黃橋坊)、奉仙坊、迎仙坊、清河坊、永 靖坊;橫跨西大街,從東到西依次為廣文坊、順政坊、迎春坊,原有青雲坊、永甯坊、 新政坊等,於 1981 年拆毀。坊牆全部集中在街的北區。 如果說,坊牆是紫陽街的特色所在,那麼,水井就是靈氣所聚。據 1953 年調查,府城 內有 786 口可飲用的水井,最早者為唐初所掘,較著名的有 28 口,以應天上二十八宿 之祥。最著名的要數紫陽街上的千佛井和紫陽井。千佛井在紫陽街南端,因井壁磚有陰刻佛像而名,與巾山西麓的千佛塔陰陽互映,又因砌有兩個井欄而俗稱雙眼井,旁還刻 立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千佛井碑。紫陽井在紫陽街櫻珠巷口,邊上為紫陽真人張伯 端故宅,後改建為紫陽道觀。清代齊召南有詩雲:“街名瓔珞記台州,州城故宅紫陽樓, 樓邊父老多能說,曾是仙家幾度留。”如今,附近的居民仍常到井邊打水、洗衣、洗菜。 人們緣井而居,傍坊而聚,井宅相配,井坊相應。

  整條長街,東邊街有店面 263 間,17 條弄堂,從南到北依次有二井巷、更鋪巷、丹 桂巷、登瀛巷、諸天巷、德清巷、米篩巷;西邊街 275 間,16 條弄巷,從南到北依次 有三撫基、十傘巷、稅務街、四顧巷、縣學前(永安路)、九曲巷、牌門裡、大街頭、 櫻珠巷、三大夫等。

前賢往事駐鄉里  

  古街上牌坊林立。在白塔橋,有為明景泰五年(1454)進士、禦史週一清立的“進 士坊”,為天順六年(1462)舉人張琳、張奎立的“雙鳳齊鳴”坊。在臘巷東口,有 為弘治五年(1492)舉人陳垣和正德九年(1514)進士、福建參政陳子直立的“丹桂聯 枝”坊。在炭行街,有為嘉靖四年(1525)舉人王宣、余澐、錢楞、李璘立的“四俊 坊”,有為嘉靖十三年(1534)解元、廣西思恩知府張志淑立的“解元坊”。在稅務街 口,有為正德六年(1511)進士、吏部郎中余寬立的“文選坊”。在諸天巷口,有為成 化二十三年(1487)進士、僉事蔣顒立的“天開文運”坊,為萬曆四年(1576)舉人蔣 承勳、王士琦、秦懋約立的“鴻業初試”坊。在黃坊橋,有為嘉靖十六年(1537)舉人 蔡宗堯、吳翰、鬍子重、邵良翰、應鑣、金立敬、包應麟、王懷愚、葉恒嵩、余世英立 的“賓薦坊”。為萬曆十九年(1591)舉人王萬祚、王立程、錢鳳墀、周必超、王熙敬 立的“元凱坊”。在五鳳坊,有為嘉靖十六年(1537)舉人吳執禦、彭世煥、王如春、 章應科、徐子瑜立的“五鳳坊”。

  民國三十年(1941),五鳳坊被日機炸毀,今存大石柱和倚鼓,舊柱鐫“明五鳳坊 遺址”六個大字,“文革”時又被鑿除。在櫻珠巷口,有清雍正十一年(1733)立的“敕 旨坊”、“紫陽故里坊”等兩座紫陽宮石坊,今殘存坊柱。紫陽長街上曾高聳 10 座明 代功名大牌坊,後漸圯廢,至民國時期長街上還殘存明代舊坊三四座,橫貫市井之中。 黃坊橋、白塔橋二石橋與街相連,至 1966年,牌坊、清河廟、白塔橋、白塔均破壞殆盡, 而白塔橋地名仍存。至今街兩側還遺存明“五鳳坊”、“丹桂連枝坊”舊坊柱,清紫陽 宮牌坊石、聖心醫院舊址、方一仁中醫藥博物館、人民銀行台州支行舊址陳列館、攬秀 樓、台州府民俗博物館、龍興寺等,還有革命家王觀瀾故居和民國人物徐夢蛟、章少山 等舊居。

歲月旅痕葉歸根  

  紫陽街,店鋪鱗次櫛比,商家保持了傳統的“前店後坊,前鋪後戶”的格局。從西 頭到南端,老街上有名的老店,從最鼎盛期的四五百間,到清末民初的一百多間,創立 歷史在百年以上的至今仍有幾十家,且家業世傳、誠實守信、招牌鋥亮、生意興隆。近 代商市則集中白塔橋與大街頭一帶。

  悠游於街區,在五鳳坊、大街頭、白塔橋、諸天巷口、炭行街、攬秀樓,你走過、 路過,也不妨進去轉轉、探幽訪古。散落街上的老字型大小有方一仁、徐生源、岑震元、 頤壽堂、洪昌中、毛永隆藥店,羅義記西藥店、大吉昌藥店、五洲藥房、科發西藥店和 中法大藥房等 11 家藥房。同受和茶食店、公生園茶食店、一洞天茶館、稻香村糕點、 王天順馬蹄酥、聚豐園菜館、太白祥菜館、醉春堂菜館、同春園菜館、冠春園食品店、 安樂天飲食店、同康醬園等 11 家食品店。錦順、開泰、三合、慈成、大生布店、林達 元綢緞布莊等六家布料店。還有明昌南北貨、同慶和南北貨、蔣申元洋貨、蔣中一洋貨、 王蓀泰百貨、應裕龍百貨、曹允和煙絲、李文寬筆莊、楊茂聚五金店、江泰和油漆店、 蔡永利秤店、新申日用百貨……這些百年老字型大小的店館莊,至今舊地仍存,但是, 大多數已幾易主人。

  在紫陽街的百年商海競爭中,仍在營業以至延續至今的寥寥無幾。在紫陽街的各路 商人,紛紛跨進臨海城,開店,做買賣。賺了錢者,在此建房紮根,自立門戶;虧了本者, 悄然離去,真可謂是幾度繁榮,幾度衰落……這條街區在千百年的商品交換中,有意無

  意地形成了本土的、傳統的、歷史的、文化的特色系列。其中最受居民和遊客喜歡的還 是那些臨街的手工作坊、飯店裡現做的傳統小吃名點,還有擺攤設點的特產,以及挑著 廚房擔子、走街串巷的那一聲聲吆喝和敲梆聲。貨郎挑著擔子,漫步在悠長的青石板巷, 旁邊是被青苔印染上歲月痕跡的木排門,石階和坊牆上的縫隙間不知搖曳了多少年的金 黃色的狗尾巴草,老街上的門戶見證了千年老街的興衰、喧囂、繁華和滄桑。商鋪整齊, 酒旗飄拂,空氣裡彌漫著靜穆而閒適。

  街上的原住民大都還在,他們按照老習慣生活著,不緊不慢、淡然怡然。當然,老 人是越來越多了。握著煙斗,搖著蒲扇,坐著輪椅,翹著腿腳、端著碗茶。或閉目養神, 或彎腰踢腳,或點火燒飯,或哄兒逗女,或守攤看鋪,或張長李短。

  古街的主人也陸陸續續增添了一些新面孔。葉落歸根的返鄉老人,拖兒帶女的異鄉 人,正悄悄地進駐。從崇和門廣場來到紫陽街,就像從喧鬧的會場回到寧靜的鄉間。民 國時,曾在浙江省立第六中學(今台州中學)任教的朱自清,在他的散文中這樣描述它: “一條二裡長的大街”、“和自然一樣樸實”。

  古街,吸引了四方來客。在古老的白塔橋飯店南側,有兩棵粗壯法國梧桐樹,樹旁 是一家法國風格裝修的酒吧。店主是一個法國中年人。在街的南端,千佛井北側,是臨 海剪紙傳習所、蔡永利秤店……紫陽街儘管店主幾易,店面幾易,可是傳統生活方式和 生活習俗沒變,這就是紫陽街的靈魂,紫陽街的活力源泉所在。這是一條活了千年的老 街,如今仍然活得有滋有味、有品有位,從盛唐時代到清時期留給台州府城的氣息,依 然觸手可及。走在街上,仿佛回到明清時期建街初時的樣貌,平整的青石板路,古色古 香的店鋪牌坊,雕樑畫棟的屋頂飛簷。每一根廊柱,每一片屋瓦,每一個飛簷,都成了 歷史文化古跡的承載者。時光的履痕,印在街巷庭坊的牆面上,印在老屋板壁剝落的窗 花中,印在石門框的台門裡陳舊殘缺的雕梁上。

章彩娥成了台州最年長壽星   

  3 月 27 日,家住紫陽街的章彩娥老人迎來了自己的生日。1902 年(清光緒二十八年) 出生的她,到今年生日時已是 115 歲高齡。老人是地地道道的臨海人,也是台州市目前 最長壽的老壽星。

  長壽老人章彩娥應從第一世浦城始祖章及公說起,及公孫第三世仔鈞公,生了 15 子,其中第十一子章仁皦公,仕後唐閩秘書,閣校書郎,晉開運年間(西元 944 年—946 年),奉使吳越賀餞王弛佐接位道返台州,聞故國都朱文進作亂。遂居台州臨海紫陽街 班巷,(現有痕跡在紫陽街板巷口)。後生三子:長曰 、次曰儼、三曰儀。宋真宗時 944 年一 1022 年遭方氏兵變,及公七世孫淵等,各自遷移四面八方,及公後裔是章彩娥 祖先 下是第 30 世以上章彩娥等 守在老籍紫陽街板巷口的一粒種籽。

  章彩娥 在 113 歲時仍愛美。近日,我們來到了章彩娥老人家中,只見老人留著齊耳 短髮,坐在輪椅上,身上穿戴得很整齊,唯有那雙玲瓏的小腳讓人看到了舊社會留下的 印記。雖然行動不便,但是老人被家人照顧得很好,房間裡裡外外打掃得十分乾淨,老 人身上也透著一股乾淨的味道。

  章彩娥的兒子徐余德告訴我們,老人在 110 歲時,不但能生活自理,每天走到中心 菜市場買菜,然後走回來到她自己住的三層樓上。

  見到來訪的人和她打招呼,章彩娥老人嘴角立即露出了笑容:“謝謝你來看我啊!” 雖然已經是 113 歲高齡,但是老人還是如同少女一般愛美,在採訪過程時,還會突然拋 出個問題,“我今天看起來還美嗎?”得到外人採訪肯定的答覆後,老人便笑得特別開 心,像個孩子一樣。

  做人有規矩 章彩娥老人一生一共生育了 9 個孩子,老大徐余三 1927 年出生,今年 也有 89 歲高齡。徐余三和老二徐餘良、老三徐余達都長期在外地工作,現在,老人和 第四個兒子徐余德同住,這個“小兒子”也已 66 歲了。老人還有 9 個孫女,9 個曾外孫 (女)。在孫輩、曾孫輩們看來,章彩娥非常親切和藹。

長壽沒有秘密   

  老人如此長壽,秘訣何在呢?徐余德說,其實沒有什麼秘訣,如果有的話,那就是 他母親喜歡勞動,飲食清淡,心態平和,生活規律。“我媽媽非常勤勞,年輕時家裡的家務都是她一個人包乾了。”徐餘德說,她還 非常節約,比如洗完菜的水一般再拿來拖地。 如果看到他和兒媳亂倒水,就會狠狠批評他們 一頓。

  飲食方面,章彩娥老人吃得比較清淡,水 煮蛋、青菜、粥都是她經常吃的。她偏愛紅棗、 花生醬、蜂蜜水等甜食物,而魚和肉則是 30 多年前沒吃了。記者採訪時,老人每隔一段時 間就會喝一碗蜂蜜水。“喝蜂蜜水對排便有好 處,所以她每天都喝得很多。”徐余德說,母 親的長壽或許和有規律的作息,息息相關, “我媽媽每天早上 6 點半左右起床,晚上 9 點 半睡覺,偶爾午睡一下。”

  以前,老太太太腿腳利索,生活能自理。 老太太喜歡梳頭愛熱水泡腳民間有一種說法 “老小孩”,意思是人老了跟小孩一樣。老太 太現在只對吃的感興趣,而且特別喜歡吃甜 食,香蕉、綠豆糕、蛋糕都是她的心頭所好。” 徐餘德晚上跟老娘睡在一個房間,“每隔二小 時,我就要起來看看她,睡得是不是踏實。” 台州有 329 位百歲老人

  目前台州有 329 位百歲老人,除了 115 歲的長壽王章彩娥,第二長壽的是 112 歲的 陳秀菊老太太,也生活在臨海。

  根據最新發佈的浙江省 2015 年老年人口公報,台州的百歲老人人數排名全省第三, 僅次於溫州和杭州。

(章咸 / 黃岩區)


回本期目錄    《台浙天地》總目錄

浙江省旅台灣同鄉聯誼總會 會址:108台北市萬華區和平西路三段382巷11弄17號5樓
發行人兼社長:胡李世美 總編輯:留問政 聯絡秘書:徐薇蕙
電話:(02)23045561 傳真:(02)2302-0435
深圳聯絡主任:寧松林 電話:+86-137-23456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