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關於本會 《台浙天地》 友站連結 浙江省人民政府網站 繁體中文 聯絡我們  
浙江省旅台灣同鄉聯誼總會
     

范蠡的經商道德

龔玉和

輔佐勾踐,興越滅吳
  自古以來,中國人崇尚財神。范蠡(前 536 年 - 前 448 年 ) 就是一個被歷代老百姓 在財神廟裡尊為文財神的先賢。
  范蠡,字少伯,春秋末期楚國宛縣人 ( 今河南南陽 ),出身微寒,卻勤學苦讀,聰 敏睿智。年青時,學富五車,上曉天文、下識地理,滿腹經綸,文韜武略,無所不精。 只是范蠡縱有才學,在楚國貴胄專權、政治紊亂的時代裡,卻不為人所用,百般無奈之 下,只得離開“以血統論英雄”的楚國,遠走高飛,投奔越國。
  西元前 494 年,吳越爭霸,越王勾踐一敗塗地,國破家敗、窮途末路之時,啟用了 文種、范蠡兩人,范蠡提出了“卑辭厚禮,乞吳存越”謀略,並與文種一起擬定了九種 滅亡吳國的方法。
  越國既戰敗,范蠡只好陪同勾踐到吳國為奴三年,“忍以持志,因而礪堅,君後勿 悲,臣與共勉。”范蠡隨勾踐同行,曰:“四封之內,百姓之事,蠡不如種也。四封之 外,敵國之制,立斷之事,種亦不如蠡也。”
  吳王夫差想勸降范蠡,他毫不動搖,坦言之:“臣聞亡國之臣,不敢語政,敗軍之 將,不敢語勇。臣在越不忠不信,今越王不奉大王命號,用兵與大王相持,至令獲罪, 君臣俱降。蒙大王鴻恩,得君臣相保,願得入備掃除,出給趨走,臣之願也!”

民富國強之策
  三年後歸國,他與文種擬定 “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策略。
  實際上,吳越一戰,越國跌到穀底,想在恢復,何談容易。范蠡建議勾踐勸農桑, 務積穀,不亂民功,不逆天時。先經濟,繼而親民,穩定社會。施民所善,去民所惡, 內親群臣,下義百姓。有人生病,勾踐親去慰問。有人去世,親去辦喪事。對家有變故 者,免除徭役。
  並提出了一系列主張,使得越國亡而復興、民富國強,奠定了越國春秋霸主基業。 其中“農末俱利”、“平糶齊物”是他經濟思想的主要內容。“平糶齊物”是一種救荒 濟民之策,蘊含了范蠡救國濟民的主張,比李悝在魏國推行“平糴法”(豐年由官府買 入糧食,災年則由官府糶出糧食)更早。
  越國實行的這些措施,使百姓生活安定,國家經濟蒸蒸日上。
  為了提高軍力,重建都城。在建城中,范蠡建了兩座城,一座小城,一座大城。小 城是建給吳國看的,而大城建得殘缺不全,面對吳國方向,則不築城牆。用以迷惑夫差。 同時重視軍隊訓練,增加戰鬥力。
  為了實施滅吳戰略九術之一,范蠡在苧蘿山浣紗河訪到德才貌兼備的西施,親自調 教,譜寫了西施深明大義,獻身吳王,裡應外合,興越滅吳。
   前 476 年,夫差傾國之力,北上中原爭霸,使得國力消耗,後方空虛,唯獨老弱與 太子留守。越國經過二十年精心準備,國力強大,范蠡建議勾踐立即興兵伐吳。
  前473年,吳軍全線崩潰,吳王夫差逃到姑蘇臺上固守,同時派出使者向勾踐乞和, 祈望勾踐也能像二十年前自己對他那樣寬容,保留吳國社稷,自己也會像當年的勾踐一 樣倒過來為之服役。
  勾踐動搖了,這時范蠡站出來,陳述利弊,平復了勾踐動搖的心態。
  夫差自殺時,想起伍子胥,愧對伍,以至於造成如今的結果,遂蒙面自殺。
  范蠡事越王勾踐二十餘年,苦身戮力,成就越王霸業,被尊為上將軍。其策略是: 強則戒驕逸,處安有備;弱則暗圖強,待機而動;用兵善乘虛蹈隙,出奇制勝,此舉為後世軍事家稱道。

激流勇退,棄官從商
  吳王亡身余杭山,越王則擺宴姑蘇台,舉國歡慶之時,范蠡悄然離開,寫信給好友 文種,告誡道:“蜚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 不可與共安樂,子何不去?”
  范蠡深知勾踐為人,審時度勢,激流勇退,棄官從商,避開了政治漩渦。
   然而,文種不聽。果然,後來勾踐賜文種一劍:“子教寡人伐吳七術,寡人用其三 而敗吳,其四在子,子為我從先王試之。”文種遂自殺。
   范蠡舉家離開越國,一葉扁舟,出三江,逐五湖。
   沿江北上,來到了有河、有海、有山林、有草甸的齊國。
   范蠡選取了山東定陶,史書上稱“陶地”。
   陶地處“天下之中”,東鄰齊、魯;西接秦、鄭;北通晉、燕;南連楚、越,為最 佳經商之地。《太平廣記》有 “在越為范蠡,在齊為鴟夷子,在吳為陶朱公”。范蠡 買了些土地,飼養販賣五畜,有了積蓄後,利用天時、地利之便,開鹽田,搞漁業捕撈, 還兼營雜糧等買賣。他先將各類土產運往各地出售,收款後,再購買食鹽、葛麻布衣等 雜貨運回鎮上。
   范蠡根據時節、氣候、民情、風俗等,採取人棄我取、人取我與,順其自然、待機 而動方法,戮力墾荒,兼營副業並經商,不出幾年,就積累了千金家產。
   同時仗義疏財,施善鄉梓,他的賢明能幹被齊人賞識,齊王將他請進國都臨淄,拜 為相國。為相期間,“勸農桑,務積穀”“農末兼營”“務完物、無息幣”“平糶各物, 關市不乏,治國之道也,”“夏則資皮、冬則資絺、旱則資舟、水則資車,以待乏也” 這些措施,至今仍對現代經濟建設有著積極意義。
   范蠡預感到時勢不饒人,喟然長歎,曰:“居官致卿相,治家致千金;一介布衣, 久受尊名,恐非吉祥之兆。”
   僅三年,再次激流勇退,歸還相印,散盡家財。《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記載范蠡 從越國功成身退,到齊國“耕於海畔,苦身戮力,父子治產”。
   擁有巨富,沒有揮霍或留給後代,而是成為“富好行其德”,將所得全部錢財,用 於救濟貧困百姓與鄉親。
   可想而知,范蠡居廟堂之高時,一心輔佐越王,提出“平糶齊物”的救荒濟民之策, 蘊含了他的救國濟民的主張;處江湖之遠時,聚財致富後進行慈善救濟,三聚三散。司 馬遷認為他:“能擇人而任時”、“富好行其德”。
   秦漢以後,一直被商家奉為商聖。

范蠡的“聚散有道”
  范蠡做到了聚散有道。在今天,人說的“裸捐”,被會認為是西方人創立的學說(與 基督教義密不可分),殊不知,“裸捐”鼻祖就是范蠡。
  范蠡的“三聚三散”、反復“裸捐”,更是洋人難於比肩。
  他的慈善之舉,史書中有記載。《史記·貨殖列傳》將范蠡的慈善行為描述為:“十 九年中三致千金,再分散與貧交疏昆弟。”
  在齊國,范蠡以耕種為業,兼營商賈,數年就積累了千萬家產。
  不久,再次激流而退,辭歸相印,盡散家財,千金家產分給朋友和農人,難道不是 范蠡的“裸捐”嗎?

“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范蠡行善,並非總是散財,而是讓對方掌握謀生技能。
  《史記》引《孔叢子》說:魯國有個窮士,名叫猗頓,饑寒交加,“耕則常饑,桑 則常寒”。一籌莫展之時,聽說越王謀臣范蠡在助越滅吳、輔成霸業後,棄官從商,十 九年間獲金巨萬。猗頓羡慕不已,前去請教良方。
  范蠡幾其授與秘方,曰:“子欲速富,當畜五牸。”
  換句話說,如果想快速致富,可以飼養母畜。
  范蠡見猗頓一文莫名,讓他先畜養少數牛羊,逐漸繁衍,日久遂可致富。於是,猗 頓按照陶朱公囑咐,遷徙西河(今山西臨猗境)畜牧牛羊。
  這一帶土壤潮濕,草原廣闊,水草肥美。由於猗頓辛勤經營,畜牧規模日漸擴大, “十年之間,其息不可計,貲擬王公,馳名天下”。
  不難想見,范蠡善舉的背後,與近代慈善公益所提倡的“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的理念不謀而合。致富後,猗頓為了表達對陶朱公的感恩之情,在臨猗縣王寮村修建了 陶朱公廟。
  司馬遷評價說,范蠡三遷皆有榮名,名垂後世,並總結出“故君子富,好行其德; 小人富,以適其力”的標準。他認為范蠡“三致千金而散財貧交”的行為,無疑是一種 高尚的慈善行為,一種關注社會民生的德行。
  在“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人人皆為利往”的世道中,范蠡“為富而仁”,為富 民殷商、士紳乃至今日之企業家樹立了濟世疏財的榜樣。
  “開創了大舉行善之‘先河’,可說是中國慈善第一人。”
  他是“授之以漁”理念的早期實踐者,頗具遠見卓識。世人譽之:“忠以為國;智 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

首創“公平貿易”
  范蠡經商,有才、有智,有德。在經商中,他發現,人們在市場上做買賣,僅用眼 睛來估量,這樣很難做到交易公平,於是,發明一種可以準確測量貨物重量的東西,也 就是今天仍使用的秤桿。
  有一天,在鄉間看到一名老農用一種一頭吊了一塊石頭的木架裝置汲水,很受啟發, 發明出了現在仍在使用的秤。然而,秤還是會被人做手腳,於是范蠡告誡同行:作為商 人,應當光明正大,不能賺黑心錢。
  他說:“經商者若欺人一兩,則失去福氣;欺人二兩,則後人做不了官;欺人三兩, 則折損陽壽。”
  也許,成為一個富人並不難,成為一個受尊敬的人也不是不能做到,而要成為一個 既富有又受尊敬的人卻不易,范蠡做到了。
  在吳地(今太湖一帶),范蠡教人制陶,操計然之術(根據時節、氣候、民情、風 俗等,人棄我取、人取我與,順其自然、待機而動。)以治產。
  沒出幾年,經商積資又成巨富,遂自號陶朱公。
  民眾皆尊陶朱公為財神,乃中國道德經商——儒商之鼻祖。
  史書中有語概括其平生:“與時逐而不責於人”,世人譽之:“忠以為國;智以保 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
  他的人生之路,經商之道,難道不值得重新審視?

范蠡的經商道德
   《漢書古今人表》將他列為“智人”;劉劭《人物志》說:“思通道化,策謀奇妙, 是謂術家,范蠡、張良是也。”
  文獻載有,范蠡致富後,把自己的經驗寫成《養魚經》、《致富奇術》、《陶朱公 商訓》、《經商十八法》,以傳播致富之道。大致上說,《經商十八法》概括了他的儒 商思想體系,說白了,有以下內容:
   一、生意要勤快,切勿懶惰,懶惰則百事廢;
   二、價格要訂明,切勿含糊,含糊則爭執多;
   三、用度要節儉,切勿奢華,奢華則錢財竭;
   四、賒欠要識人,切勿濫出,濫出則血本虧;
   五、貨物要面驗,切勿濫入,濫入則質價減;
   六、出入要謹慎,切勿潦草,潦草則錯誤多;
   七、用人要方正,切勿歪邪,歪邪則託付難;
   八、優劣要細分,切勿混淆,混淆則耗用大;
   九、貨物要修整,切勿散漫,散漫則查點難;
   十、期限要約定,切勿馬虎,馬虎則信用失;
   十一、買賣要果斷,切勿拖延,拖延則良機失;
   十二、錢財要明慎,切勿糊塗,糊塗則弊竇生;
   十三、臨理要盡責,切勿妄動,妄動則受害大;
   十四、帳目要稽查,切勿懈怠,懈怠則資本滯;
   十五、接納要謙和,切勿粗魯,粗魯則交易少;
   十六、主心要安靜,切勿暴燥,暴燥則誤事多;
   十七、工作要細心,切勿粗糙,粗糙則劣品出;
   十八、說話要規矩,切勿浮燥,浮燥則失事多。

   史書中有語,概括其平生:“與時逐而不責於人。”他的經營思想,值得我們重新 認識。其一,注意選擇經商環境,把握有利時機,運用市場規律,做事有準備,不盲目。 據時而動,得失均衡。把握時機的全面論述很有現代價值。實際上是要求經營者站在時 機面前,超時以待,就像以網張魚須迎之方能獲獵。
   其二,抓住現時得時無怠,因為時不再來,天予不取,反為之災;
   其三,從時而追,要講究一個快字,指出從時者,猶救火,追亡人。
   其四,銷售理論,貴出賤取。當商品漲到高點時,果斷出手。貴上極則反賤。賤取 如珠玉,當商品價格跌落時,要像珠玉一樣買進,賤下極則反貴。
   其五,三八價格,農末俱利。“夫糶,二十病農,九十病末,末病則財不出,農病 則草不辟矣。上不過八十,下不減三十,則農末俱利”。商人利益受到損害,就不會經 營商品;農民利益受到損害,就不會發展農業。商人與農民同時受害,就會影響國家的 財政收入。最好的辦法是由政府把糧食價格控制在八十和三十之間,這樣農民和商人就 可同時獲利。
   其六,積著理論,“積著之理,務完物,無息幣。以物相貿易,腐敗而食之貨勿留, 無敢居貴。”要合理地貯存商品,加速資金周轉,保證貨物品質。
   其七,待乏論,范蠡主張把握商機,候時轉物。他遵循經濟豐欠循環論經商,提出 “待乏論”,不要人等貨,應讓貨等人。要準備別人沒有的或想不到的貨物,才能在市 場上佔據優勢。
   其八,薄利多銷,范蠡主張薄利多銷,不求暴利,這種主張符合傳統思想中經商求 誠信、求義的原則。范蠡“富好行其德”。他意識到物聚必散,天道使然。《老子》有 雲:“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已愈有,既以與人已愈多。”他從人有盛衰、泰終必否的道 理中感覺到久受尊名,似有不祥的道理。
   從范蠡的人生經歷中,我們可以把握到他的精神,用現代話來說,包括不斷進取的 奮鬥精神、健全的人格精神、腳踏實地的務實精神、真誠經商,智慧經商的精神、回報 社會的無私精神。如用史書記載來概括其平生,即,“與時逐而不責於人”;“忠以為 國;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

范蠡可謂是我國儒商之鼻祖 ,對史冊影響深遠的浙商、蘇商、徽商、魯商、晉商, 包括天下聞名的“杭寧紹幫”,無不將陶朱公奉為“商聖”。

( 龔玉和╱杭州 )


回本期目錄    《台浙天地》總目錄

浙江省旅台灣同鄉聯誼總會 會址:108台北市萬華區和平西路三段382巷11弄17號5樓
發行人兼社長:胡李世美 總編輯:留問政 聯絡秘書:徐薇蕙
電話:(02)23045561 傳真:(02)2302-0435
深圳聯絡主任:寧松林 電話:+86-137-23456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