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關於本會 《台浙天地》 友站連結 浙江省人民政府網站 简体中文 聯絡我們  
浙江省旅台灣同鄉聯誼總會
     

甘肅旅行散記

朱育新

一、走進嘉峪關
  從嘉峪關市區出發,我們一行乘著旅遊車沿戈壁沙漠中的公路駛行五公里,就見前方有一段長城似的建築,導遊說:“嘉峪關關城到了”。

  我們興致勃勃地下了車,隨導遊進入嘉峪關關城。關城由外城、內城、羅城、甕城和城壕組成。外城周長733米,面積3.35萬平方米。內城周長640米,面積 2.5萬平方米,城牆高11米。高達17米的三層三簷式的嘉峪關樓、柔遠樓、光化樓均建於城台之上,有雄踞西陲、俯視天下之感,故將“天下第一雄關”匾額懸掛在光化樓之上。關城上還建有箭樓、敵樓、角樓、閣樓、閘門樓共14座。關城內建有遊擊將軍府、文昌閣、關帝廟、牌樓、戲臺、井亭。內城有東西兩門,東門上楣刻“光化門”,西門上楣刻“柔遠門”,取紫氣東升、光華普照和安定邊區之意。東西門外,有甕城圍護,劈門南開,不與正門相通,更增添了關城幽深肅穆之感,東甕城門叫“朝宗門”,西甕城門叫“會極門”。關門西開,是古代出入關的必經門戶,上刻“嘉峪關”三個大字。

  我們向導遊討教嘉峪關的建關史。導遊介紹說,此關是萬里長城西極一座名關。由於地處祁連山、黑山之間,關居其中,具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功能,佈局設計有巧奪天工、鬼斧神工之妙,因而有“邊陲鎖鑰”之美稱,被譽為“天下雄關”。嘉峪關在漢代開始設防。明洪武五年(西元1372年)始建嘉峪關關城,在整個明王朝,168年逐漸修建中,完成了整個防禦體系,而關樓建於明弘治8年(西元1495年)。據史學家考證,這裡從漢唐到明清,一直是兵家必爭戰略要地之一。

  嘉峪關矗立於大漠邊緣,顯得雄壯非凡。廣闊的關城,橫臥在戈壁灘上,兩側城牆與山相連。巍峨朱色的城樓昂然欲飛,襯托著祁連山如玉的雪峰,美麗如畫。登城樓遠望,萬里長城似龍游於戈壁灘瀚海間,天晴之日,或可見海市蜃樓。城下戈壁灘上駱駝隊渾厚悠揚的鈴聲,使人想起古代“絲綢之路”上的商隊,令人神馳!清代林則徐因禁煙獲罪,被貶新疆,路經嘉峪關,見這關如此雄偉,有詩贊道:“嚴關百尺界天西,萬里征人駐馬蹄。飛閣遙連秦樹直,繚垣斜壓隴去低。天山巉削摩肩立,瀚海蒼茫入望迷。誰道崤函千古險,回看只見一丸泥。”極言此關的威嚴和雄偉壯麗。民間傳說造城門所用的每塊一噸多重的花崗岩石料是從一百多公里遠的祁連山中采運而來的。當時正是冬天,築長城的軍民們在修築的道路上澆上水,變成冰道,人拉肩扛就顯得輕而快了。我們望著眼前一望無際的荒漠和戈壁灘,簡直不敢相信這是真的。說來還有“一塊磚”之迷,令人詫異,據說當年建關時,匠師計算用料特別精確,最後建成時竟只剩下一塊磚。現在這塊磚還放在“會極”門樓可望而不可及的簷臺上,供人觀摩。

  我們在嘉峪關關城整整遊覽了一個下午,對“天下雄關”留戀忘返,眼前已出現關山落日的餘輝、殘陽如血的晚霞,再看大漠孤煙的戈壁,星羅棋佈的烽火墩台,使我們領略到古代森嚴壁壘的防戰氣氛,當年這裡就是金戈鐵馬、刀光劍影、血肉拼搏的古戰場。你看,蒙恬立馬橫刀,威鎮邊關;班超投筆從戎,名垂西域;霍去病英勇無敵,使入侵者聞風喪膽,將慶功酒灑向酒泉;左宗棠把守護民族尊嚴的英雄業績,刻在行行左公柳上。

二、神遊莫高窟
  離開敦煌市區,沿著二十五公里的戈壁沙漠公路中行進,就見乾涸的河谷裡,有近兩公里長的峭壁,峭壁之上有很多洞窟,她是世界佛教藝術的寶庫。

  矗著一座牌樓上的“莫高窟”三字映入眼簾。向前眺望,是莫高窟最大的窟簷建築—第96窟,那依山而立、九層飛簷、巍峨綺麗的大殿是莫高窟的標誌。我等進入九層樓中,但見倚坐的彌勒佛像,高34.5米。據說修建於唐代,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尊室內石胎泥塑佛像。據《彌勒經》說,彌勒居淨土世界,是釋迦牟尼的接班人。釋迦牟尼涅槃後,彌勒降生人間,引度世人進入彌勒淨土極樂世界。當我們走進第158窟,橫臥長 16米的釋迦牟尼涅槃塑像展現在我們面前。佛經上講,涅槃並非死亡,是指無數生死輪回後獲得的新的精神境界,也是成佛的標誌。釋迦牟尼涅槃時從容不迫,心緒坦然,對未來充滿希望的表情被雕塑得栩栩如生。之後,我們依次來到第 427窟,是隋代修建、畫飛天最多的大洞窟。據介紹,飛天是敦煌藝術的標誌,敦煌地區約 500多個石窟中,都繪有大量的飛天形象。該窟計 108身,飛天皆頭戴寶冠,上體半裸,項飾瓔珞,身披彩帶,腰束長裙。雖然飛天的膚色已經由紅變黑,但形象清晰,有持花的、托花的、散花的,有手持琵琶、橫笛、豎琴等樂器的,姿態多樣、繞窟飛翔,平靜肅穆的洞窟似在卷湧飛騰,令人目不暇接。

  莫高窟始建於前秦建元二年(西元366年),歷經十六國、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寧、西夏,到元朝終止營造。在唐代武則天時建造的洞窟已達一千餘龕,因此俗稱“千佛洞”。

  莫高窟為啥要建造在兩山對峙、荒無人跡的河谷裡的斷崖之上。相傳,三危山是條青龍,鳴沙山是條黃龍,兩龍為擴展地盤,爭鬥了九九八十一天,直鬥的天昏地暗,風吼沙飛,百姓們苦不堪言。這天如來佛祖應觀音菩薩的邀請,帶領弟子去普陀山講經說法,路過這裡,將二龍鎮伏大泉河兩岸,青龍化作了三危山、黃龍化作鳴沙山。可如來佛走後,兩龍又爭鬥不休。數月後,如來佛返回西天,途經此地,百姓們口念阿彌陀佛,請求佛祖想個長久之計,徹底將惡龍治服。如來佛便將弟子迦葉、阿難留下。於是迦葉和阿難分別在大泉河的南北邊各造了一尊如來大佛(編號為第130窟、96窟)。從此敦煌風調雨順、旱澇保收。這不過是一個神秘的宗教傳奇故事。其實莫高窟修建在大泉河谷斷崖上的真正原因,是古代勞動人民科學地選擇了地理環境位置。

  清光緒二十六年(西元1900年),莫高窟的道士王圓篆在清理洞窟流沙時偶然發現了一個秘密,這就是第17窟—藏經洞,裡面珍藏著數以萬計的經卷、手稿、文書和織繡。當王道士用枯瘦的手打開寶庫的洞口之後,一批批外國探險家、考古家接踵而來。從此,莫高窟的珍貴文物流散到國外,其輝煌的藝術也隨之介紹到國外,震動國內外學術界,吸引了不少學者對莫高窟的遺書和造型藝術進行了專門研究,形成了一門國際顯學—敦煌學。

  我們今天看待莫高窟,不僅自然山水優美,其實她最先接受西域文化的影響,同時也不斷得到中原文化的充實,是中西方文化成功結合的典範。

  敦煌,令人神往,令人終生難忘。

三、奇哉,月牙泉
  早在孩提時,就從書本中得知敦煌城南沙山漠海中有一泓清泉,景點叫“月泉曉澈”,為敦煌八景之一。甚覺稀奇,總想有一天去目睹她的芳容,今天終於如願以償。

  在敦煌城南10公里外,有東西綿延40多公里,南北廣布20多公里的鳴沙山。在鳴沙山的環抱之中,有碧波蕩漾、水聲潺潺的清泉,名曰“月牙泉”。它大不過百畝,深不過十丈,處在四面沙山包圍之中,流沙擁積,卻歷經千百年而未被流沙吞沒掩埋,誰不說奇呢?月牙泉內游魚成群,泉邊綠草如茵。泉內的魚稱為“鐵背魚”,能治疑難雜症;泉邊的草叫“七星草”,有催生壯陽作用。還有人說吃了月牙泉的魚和草,可以長生不老。因此,月牙泉又稱為“藥泉”,你說這又有多奇呢?

  月牙泉有無數解不開的謎,清泉為什麼形似月牙,又為什麼不被流沙所埋?人們解不開這些謎,卻以豐富的想像創造出優美的傳說。相傳很久以前,敦煌一帶是一望無際的大戈壁,在三危山麓只有很小的一塊綠洲,人們在這裡繁衍生息。有一年這裡大旱,樹木莊稼都枯死了,人們乾渴難忍,不禁放聲悲哭。這時美麗善良的白雲仙子正好路過這裡,聽到人們撕心裂肺的哭聲,心如針刺,傷心地掉下了同情的淚珠。那知銀光閃閃的淚珠兒落地聚成了一泓清泉,解救了人們乾渴的災難。為了感恩戴德,人們修了一座廟宇供奉白雲仙子。廟宇落成後大家都來燒香,一時間門庭若市,好不熱鬧,這樣對面神沙觀裡便斷了煙火。神沙大仙頓生妒意,他抓把黃沙一揚,化作沙山想填埋清泉,趕走奪他香火的白雲仙子。白雲仙子道行淺,自知鬥不過神沙大仙,便來到九天找嫦娥,拿月亮與神沙大仙鬥法。但是時值初五月亮還未圓,為了解救受旱的人們,也只有初五的新月給了白雲仙子。白雲仙子手捧彎月,興高采烈地返回,便把月亮擺在大沙山前。眨眼之間,變成了一座形如彎月、清洌瑩澈的活水泉,這便是如今的月牙泉。

  物以稀為貴。月牙泉如果是在我們江南水鄉,至多也不過是綠水青山中的一道風景。但是,在寸草不生、浩瀚沙海中突然出現這樣一潭泉水,其意義就不同了,它似乎就是生命的注腳。

  月牙泉,夢一般的謎,千百年來不為流沙而淹沒,不因乾旱而枯竭。在茫茫大漠中有此一泉,在黑風黃沙中有此一水,在滿目荒涼中有此一景,深得天地之韻律,造化之神奇,令人神醉情馳。

(朱育新╱遂昌縣)


回本期目錄    《台浙天地》總目錄

浙江省旅台灣同鄉聯誼總會 會址:108台北市萬華區和平西路三段382巷11弄17號5樓
發行人兼社長:胡李世美 總編輯:留問政 聯絡秘書:徐薇蕙
電話:(02)23045561 傳真:(02)2302-0435
深圳聯絡主任:寧松林 電話:+86-137-23456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