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關於本會 《台浙天地》 友站連結 浙江省人民政府網站 繁體中文 聯絡我們  
浙江省旅台灣同鄉聯誼總會
     

花好月圓夜 天涯共此時

金建楷

月夜思故鄉
  說到美的形象,人們往往想到月亮。啊!明月,你含情脈脈,瑩光晶亮,是一顆放射想像的神奇的種子。難怪詩人的筆下,你有許許多多芳名:“素娥”、“天鏡”、“嬋娟”、“冰輪”、“圓魂”、“玉兔”、“蟾宮”、“銀鉤”、“陰宗”、“太陰”、“水精”;難怪大詩人李白在詩歌裡這樣喜歡你這個富有光感的名字。你看,他的詩有望月、詠月、泛月、醉月、步月、乘月、攬月、寄月、向月、弄月、思月、懷月……最膾炙人口的,要數那首《靜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皓月皎潔,灑落床(床:作井欄講)前,滿地銀白,時間已經是深夜了,乍一看去,井欄前灑落的月光,好像是鋪在地上的一層白霜。“疑”是睡眼朦朧所見之態,這裡已隱約地透露出了詩人旅夜寂寞和悲涼的心情。這個“霜”字用得很好:既形容了月色的皎潔,又表明了季節的特徵。“疑”的形態和“霜”的色彩一柔和,就賦予景色朦朧之美!詩人舉頭“望”見天上的月亮,月亮光光,勾起人們無限的惆悵;他低頭“思”,聯想翩翩,一股思鄉之情油然而生:童時的兒戲,山水的風光,父母的撫愛,鄉親的情長。“舉頭”和“低頭”兩個特徵性的動作,還含有深刻的生活哲理:“舉頭”能“望”遠,“低頭”細“思”量,教我們萬事都要從民族的根本利益多思考、細想想…它如一支悠揚的情笛在吹奏,震顫遊子們的心房;又像一曲激人心肺的“望月興歎”,久久地在人們心頭迴響。你聽聽,一曲《月垂垂》唱得你回轉衷腸:
  天淡淡/月垂垂/斷腸人自倚斜暉。長恨天涯隔一水/天姥明月在/何時彩雲歸?
  山屹屹/水回回/山水永遠莫相違,九天今已春雷動/起舞弄清影/何時彩雲歸?
  “明月隨李白,清輝照詩心。”《靜夜思》這首小詩,以敘述的語氣,採用直抒胸臆而傳情。陳題能見新,淡景能見色,常情蘊別味,淺語含濃情。如此普通的主題,如此簡單的詩材,如此尋常的文辭,如此樸素的寫法。不作一句說明,不加一點渲染,宛如一軸畫卷,一幕默劇,連語言風格也像月亮一樣明中透秀,精妙絕倫。晚唐詩人杜荀鶴曾以崇敬的口氣評曰:“青山明月夜,千古一詩人。”同時代的詩人鄭谷也激情地贊道:何事文星與酒星,一時鐘在李先生,高吟大醉三千首,留著人間伴月明。
酷愛“明月”是我們民族的美好性格;
熱愛“故鄉”是中國人民的固有感情。

浙人賞月情
  中秋節,浙江人歷來很看重,《西湖遊覽志餘》文獻記載說:“八月十五謂之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遺,取月圓之義。”此信念的生成及表現在於:中秋之月最圓最明。因為“月到中秋分外明”,於是“今夜月明人盡望”了。此時正值江南秋高氣爽,是夜玉兔東升,清輝普灑,金鳳習習,在此良辰佳節,情滿華夏之江噢!
潭月悠悠
  在杭州,這天晚上家家祭月,祀品為月餅、方柿、石榴、栗子等時令食品,祀月是在天井中搭台、設案、焚香:有說書的、唱越劇的、說故事的、演雜技的…賞月的勝地在西湖“三潭印月”。此時有人在每座塔壁上的五個圓孔中間點上蠟燭,然後將五個孔用紙封好,這樣在湖中就有十五個似月亮的倒影,連同天空中的月亮共有十六個月亮映在水中,西湖的夜景真是美不勝收,妙不可言啊!
潮月奇觀
  杭州人在中秋節又有觀潮賞月的福分,錢塘江潮汐時:
  遠若素練橫江,聲如金鼓;近則互如山嶽,奮如雷霆。
  在月光照耀下,蔚為奇觀,為佳節倍添情趣。

遲月吉祥
  寧波人中秋賞月在八月十六,比其他地方遲一天。相傳是由南宋宰相史浩(1106—1194年)所改定,他是明州(今寧波)人,每年八月十五中秋在臨安(今杭州)先過節,然後回家探望老母及與民同樂,故推遲了一天,賞的是“遲月”。清·袁鈞在《鄮北雜詩》中雲:
  鄮峰壽母易中秋,七百年中俗尚留。從此非時來競渡,家家十六看嫦娥。對此,寧波人還有自己的說法:“十六月亮比十五圓,賞月就得圖個大團圓。”“十六是雙數,幸運吉利多。”
  無獨有偶,台州人過中秋節也在八月十六(那是在元代以後)。自元世祖忽必烈建立元朝後,採取高壓政策,為了防止百姓反抗,竟把漢族南人劃為第四等人,專派蒙古人色目人為正副頭領,嚴加監視。九十戶人家只能用一把鎖在井邊的菜刀……至元末割據浙東的義軍首領方國珍(1319-1374),系黃岩人,世以販鹽浮海為業,方為了反抗元代統治,暗傳訊號,巧妙地將它夾在月餅中傳遞……至正八年(1348年)中秋之夜,圓月當空,百姓在吃月餅時自然發現“信號紙”,一舉起義事成,為表示慶祝改為翌日(十六)過節。因襲至今。(江蘇等地也有此傳說,說此事是朱元璋所為並說朱元璋派大將朱祖亮來浙東點火)起義成功,家人得以團圓,故月餅又稱“團圓餅”。
照月得子
  浙江一些地方中秋流傳“照月得子”的習俗:久婚不孕婦女,在中秋晚上月行中天之際,獨自一人靜坐於庭院之中沐浴月光受“月華”,渴望月宮仙女灑下甘露她好得孕。
花好月圓
  在浙江,正當中秋賞月的時候,人們祈盼團圓,金桂也為此飄香,好一個“花好月圓”的節目啊!有些地方吃“豆粉擂”。俗曰:“豆粉擂,團團轉,好事情,滾滾來”。吃月餅當然更為普遍:孩兒們唱道:“唱月餅,賽月餅,來年更盼好年景!”出門在外的人都要回家一聚天倫之樂,圍桌團坐分享“掰豬頭肉”,若有寄旅海外親人,則留有座位、筷子、酒杯,予念團圓深情,正是:花好月圓夜、天涯共此時。
臺灣中秋習俗
  中秋賞月乃中華民族之傳統習俗。浙江和臺灣,雖一海相隔,但月共一輪。臺灣的習俗,既有與浙江相似的情味,又有自己鄉土的特色,其蘊含的內容與大陸有著割不斷的淵源:
朝拜月娘
  每逢中秋節,夜幕降臨,臺灣千家萬戶大都在庭院、樓臺、地坪擺起月餅、水果等禮品,對空朝拜月娘,乞求家庭和睦幸福。祭月之後,舉家便在清澈的月光下賞月敘談,分享供品,共用團圓之樂。也有的帶著香茗、月餅,到廣場海濱去歡度良宵。在浙江早有此習俗,羅燁在《醉翁談錄》中,對南宋都城臨安(今杭州)的拜月景觀,已敘述得有聲有色。
擲狀月餅
  這是往日一種獨特有趣的賽月餅之戲。這種月餅,由大到小共三十六塊,上面標以狀元、進士、舉人、秀才等名稱。狀元餅大得像臉盆,依下依次遞減,最小只有銀元大。參加戲餅的人團聚一起,輪流用六顆骰子投擲,四顆骰子全紅為四紅,依次為三紅、二紅、一紅。中狀元餅就意味著有好兆頭。此俗本來是古閩南讀書人作為科舉考試獲功名討頭彩的一種玩法,後來,隨著閩南人開發臺灣而傳入臺灣。
婦女聽香
  中秋之夜,臺灣婦女昔日有“聽香”之俗。“聽香”又叫“拈香”。《臺灣通史·史俗志》載:“中秋夜深時,婦女聽香,以蔔休咎”。具體做法是:聽香人燃香禮拜之後,在街上行走,留心聽別人的言語,來占卜自己的未來凶吉。(據考:“聽香”其實是“聽鄉”的諧音,遠在北宋民間就有“聽鄉蔔”風俗,它也叫“聽口彩”,是想預知未來命運而想出來的一種怪招)。
拋帕招親
  這是臺灣中秋節極有趣的一項活動。中秋之夜,人們事先在廣場上搭好彩台,佈置成“月宮”,設有桂樹、玉兔。皓月當空時,姑娘們扮成嫦娥,站在彩臺上,向四面拋手帕,如果搶到的手帕與“嫦娥”手中花色相同,就可以向“嫦娥”領賞。如果是未婚男青年愛上“嫦娥”,就把手帕還她。當“嫦娥”看中對方,就會脫下戒指相贈。在大陸的南方,拜月賞月活動時,就有“貌似嫦娥,圓如皓月”的祝詞。
  啊,月光似水,習俗如歌,這韻律,這柔情,這樂章,這純真,這和諧,這溫馨…溝通著人間多少心靈!浙江——臺灣,血肉相連;同物(臺灣大岔坑與浙江河姆渡出土的印紋陶器,如出一個模坯);同郡(三國時,臺灣瓊夷州同屬浙江的臨海郡);同鄉賢(寧波鄉賢沈光文,亦稱“臺灣孔子”)。讓我們在花好月圓的時候,想一想親人思鄉的眼淚……“抬望明月應垂淚,一夜鄉心五處同。”(白居易)

(金建楷╱寧波市)


回本期目錄    《台浙天地》總目錄

浙江省旅台灣同鄉聯誼總會 會址:108台北市萬華區和平西路三段382巷11弄17號5樓
發行人兼社長:胡李世美 總編輯:留問政 聯絡秘書:徐薇蕙
電話:(02)23045561 傳真:(02)2302-0435
深圳聯絡主任:寧松林 電話:+86-137-23456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