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關於本會 《台浙天地》 友站連結 浙江省人民政府網站 简体中文 聯絡我們  
浙江省旅台灣同鄉聯誼總會
     

含暉洞的故事

張先林

(一)含暉洞傳說
  含暉洞,座落遂昌縣城東郊五裡的三臺山南麓。南宋紹興年間,遂昌縣令劉邦光見 洞內頂部石隙中有日光透入,氣氳盎然,取名“含輝洞”。清道光年間,青田籍進士端木國瑚由京師歸裡,與吳世涵等好友游含輝洞。端木國瑚精通地理,見含輝洞口朝東,而改“輝”為“暉”,並刻“含暉洞”三大字於洞口石壁。
  傳說含暉、靈泉兩石洞上下相續,系遠古時期地殼運動時岩崩擁壘而成,兩個巨型石室上下相聯。含暉洞,高數丈,可容百人,洞內有泉從石隙迸出,夏無暑氣,清爽宜人。靈泉洞,相傳與二十裡外的馬埠百花洞相通,洞旁有泉涓涓不竭,甘洌清澈。景區內以古樹奇石為特色,上百年的古樹形態各異,挺拔蒼翠,史籍記載,古時遂昌人章思廉在洞中修煉成仙,人稱“章仙洞”,至今洞內尚存仙人棋盤石等遺跡。
  含暉洞上方有三台寺,始建于宋紹興年間。寺後有巨石如船形,名“石船”,石上建亭似船蓬,稱“慈艦渡”。洞寺周圍古樹掩映,有攬勝亭、留仙亭等勝跡。洞壁和石船等處有歷代名人題詠的摩崖題刻,記述著許多膾灸人口的傳說。自然和人文景觀相映成趣,堪稱遊覽的勝地。
  遂昌古代的《縣誌》,沒有朱元璋到過含暉洞的記載。相反,《遂昌縣誌》多處記述宋高宗到含暉洞。清光緒《遂昌縣誌》卷之二《山水》記載:“含暉洞,在邑東十裡,初號‘章仙洞’,以章思廉嘗住此。其間可坐數十人,有棋盤遺跡。相傳為宋高宗避敵之所。”卷之五《塚墓》記載:“祝妃墓,在二都落塢。宋高宗避敵難,駐蹕靈泉洞。冊妃祝氏,未幾而卒,即葬落塢。妃世居二都祝村,禦道至今猶在。”明崇禎年間,遂昌知縣許啟洪有《含暉洞》詩。一樹桃花半有無,問津何處影模糊。前朝傳說龍曾隱,此日憑誰烏可乎。月掛松頭林磬杳,煙迷柳色洞雲孤。殘霞收拾囊中去,剩有餘輝映玉壺。詩中“前朝傳說龍曾隱”,分明也指宋高宗。

(二)朱元璋含暉洞避難
  傳說,元末,民不聊生。當時,紅巾軍揭竿而起,朱元璋為義軍中一員大將。一日,朱元璋單槍匹馬出營偵查敵情,不料被元軍發現,遭其追殺,朱元璋一路逃亡,逃至遂昌含暉洞時。情急之下來不及多想,他拉著馬尾巴,倒行避入洞內,使馬蹄印呈外出狀,以迷惑元兵,想能憑此逃過一劫,自己則躲在洞中石壁後,凝神關注洞外狀況。不多時,元兵追至洞口,見馬蹄印朝向洞外,正想仔細探尋,見洞口結滿蜘蛛網,地下馬蹄印朝向洞外,以為朱元璋已離開多時,就離洞往別處追去。朱元璋在洞中呆了一陣之後,便順著泉水直往裡走,最後從新路灣鎮大馬埠村百花洞出來,朱元璋因此避過一劫,後來當上了明朝的開國皇帝。在這短短的時間裡,蜘蛛能在洞口結成一張大網,呈現一副未曾有人闖入的假像。在民間有許多傳說,自然離不開真龍天子神佛保佑罷了。而“蛛絲馬跡”的成語典故是否出於此尚待考究。

(三)宗高宗避難含暉洞
  “靖康之難”發生後(西元1127年),康王趙構在大臣們的擁護下建立了南宋,定都應天,稱高宗皇帝,建號建炎,為南宋第一任皇帝。10月,因金兵侵擾,高宗從應天一路南逃至遂昌。途中與軍隊失散,金兵又步步緊逼,高宗見身後恰有一洞,高數丈,可容百人,遂躲入其中,此洞便是含暉洞。適逢一妙齡女子上山放牛,路過含暉洞。見洞中人影閃動,進內細看。原來是高宗,披頭散髮,衣衫不整,甚是狼狽。遂將其救下,帶回家中悉心照料。高宗不勝感激,細問得知,這位女子姓祝,遂封其為妃子,人稱祝妃。然高宗還未帶其離開,祝妃便得急症而亡,高宗傷心不已,將其葬於落塢。
  清光緒《遂昌縣誌》卷之二《山水》記載:“含暉洞,在邑東十裡,初號‘章仙洞’,以章思廉嘗住此。其間可坐數十人,有棋盤遺跡。相傳為宋高宗避敵之所。”卷之五《塚墓》記載:“祝妃墓,在二都落塢。宋高宗避敵難,駐蹕靈泉洞。冊妃祝氏,未幾而卒,即葬落塢。妃世居二都祝村,禦道至今猶在。”明崇禎年間,遂昌知縣許啟洪有《含暉洞》詩。一樹桃花半有無,問津何處影模糊。前朝傳說龍曾隱,此日憑誰烏可乎。月掛松頭林磬杳,煙迷柳色洞雲孤。殘霞收拾囊中去,剩有餘輝映玉壺。詩中“前朝傳說龍曾隱”,分明也指宋高宗。清光緒《遂昌縣誌》記載宋高宗曾到含暉洞,並冊妃祝氏,有祝妃墓。

(張先林/遂昌)


回本期目錄    《台浙天地》總目錄

浙江省旅台灣同鄉聯誼總會 會址:108台北市萬華區和平西路三段382巷11弄17號5樓
發行人兼社長:胡李世美 總編輯:留問政 聯絡秘書:徐薇蕙
電話:(02)23045561 傳真:(02)2302-0435
深圳聯絡主任:寧松林 電話:+86-137-23456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