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關於本會 《台浙天地》 友站連結 浙江省人民政府網站 繁體中文 聯絡我們  
浙江省旅台灣同鄉聯誼總會
名醫張宗良先生的書法情懷

胡守鴻

  張宗良(1909年~1983年),嘉善魏塘人,精通醫術,擅長書法。供職於嘉善縣第 一人民醫院,曾任嘉善縣金石書畫學會主任。1979年出版《張宗良醫案》一書,1988年 該書被英國劍橋大學圖書館收藏。1989年被列入《浙江省當代中醫名人》。現實生活中 常常會有許多巧遇,我與張宗良先生的相識純屬偶然。上世紀80年代初的某日,我去縣 第一人民醫院就醫。我感到好奇的是,醫生用圓珠筆開藥方時,用的不是通常的執筆方 法,而是毛筆姿勢,不僅書寫提按有度,而且字跡流暢秀美。當他在藥方右下角簽名時 我才知道,眼前的這位長者,就是久聞大名的張宗良先生。

  當我冒昧地問他用硬筆書寫時為何用毛筆姿勢時,他看了看我說:“是以前寫毛筆 養成的習慣。”並問我在哪里工作,我告訴他,我在文化館從事群眾書畫工作,同時詢 問他今後能否為縣裏的展覽提供墨寶,他爽快答應。為便於聯繫,他為我寫下了家庭通 信地址,並囑咐我,他星期日休息,需要寫字可直接上門找他。我接過藥方和字條,高 興地與張先生道別。

  1982年二月,為迎接我國第三個“植樹節”,縣文化館準備舉辦書畫展,我按張先 生給我的地址發去徵稿函。數日後,我收到了他的稿件。當我展開作品時,一股濃濃的 墨香撲鼻而來,其行書寫得生動活潑,剛勁有力。作品在文化館宣傳櫥窗一經展出,便 吸引了過往群眾駐足觀看。

  同年五月,由縣文化館、團縣委及縣教育部門聯合舉辦的嘉善縣城鎮中學生書法現 場比賽在嘉善一中舉行,73歲的張先生應邀擔任評委。他拄著拐杖與江蔚雲、胡紀行、 陳華宗一起,對每一件作品逐一過目,仔細評選,比賽結束後,並高興地同31名參賽學 生合影留念。張先生家住魏塘南門下塘街61號,離文化館很近,僅一河之隔。他平時工 作很忙,即便是星期日在家休息,前來問診求醫者也是絡繹不絕。記得,我曾幾次登門 拜訪,多因他醫事在身無心打擾而告辭。直到有一次,張先生正好有空,我才有了向他 討教書法的機會。

  張先生中等身材,瓜子臉,眉發花白,雙目炯炯有神,他仁愛厚道,儒雅沉穩,雖 然言語不多,但說話時的聲音溫和響亮。

  在張先生家東側,有一間十來平方米的小屋,那裏是他休息和為病者看診的地方。 中間擺放著一張老式紅木寫字桌和幾把凳椅,窗明而幾淨。

  張先生從小在父親、祖父的啟蒙下,學習中國傳統文化,包括書法。又和北門表親 徐家的幾位表兄弟一同接受專門延聘的幾位老師的教導(有點像私塾),系統學習英文、 數學、格致(物理、化學)等現代知識。還請了一位武術教師教拳術,以為強身健體之 道。

  “私塾”階段結束後,張先生決定以從醫為終身職業,開始隨父親張吉旋學習中醫 。當時社會風氣崇尚毛筆字,所以張先生自小接受這方面的培訓,加之自己愛學,所以 進步很快。上小學時,曾獲得過全縣小學生書法比賽第一名。當時學習書法以臨摹名家 碑帖為主要方式,主要是學柳公權、顏真卿和歐陽詢。一本柳公權《玄秘塔碑》,他不 知道臨了多少遍。張先生家中碑帖原有不少,後來又從上海購來了許多各體碑帖,如《 張猛龍碑》、《爨龍顏碑》以及全套《三希堂法帖》等。眼界逐漸開闊。

  張先生早年還曾研習過米芾、董其昌、蘇軾等的行書。當我問到他的行書是如何練 成的時,他說:“以前,我在楷書方面掌握了一定的規律法則,現在很少用毛筆改用硬 筆,雖然使用毛筆比硬筆複雜,但兩者的書寫原理基本相通。我在工作中經常與筆打交 通,且一直保持良好的書寫方式,時間長了就熟能生巧,雖然,毛筆字少寫,但並非不 寫,近年來,應朋友之邀,我偶爾也寫些行書作品。”接著他又說,“平時我喜歡讀帖, 讀帖不僅可以修身養性,調節心情,而且能幫助消除工作疲勞。通過讀帖,用心體會書 家不同的用筆方法和字形變化,還有助於提高文學藝術修養和審美能力。”同時,他強 調,“學習書法必須多臨帖,勤實踐,還要多看多讀名家作品,只有在筆法、結字、謀 篇上寧神靜慮,勤勉善悟,做到諳熟於心,書寫時才能得心應手,揮寫自如。”當年張 先生抓住各種機會吸收別人的書法長處,例子很多。上世紀初,上海有一位善寫柳體招 牌大字的書法名家武進人唐駝,鐵畫銀鉤,名滿春申,上海有許多店招是他寫的。張先 生有事到上海,都要特意上街觀摩欣賞一番。再如,當年上海有一位與丁濟萬等齊名的 前輩名醫王仲歧,不僅醫術精湛,其書法水準也極為出眾。張先生與他結識後,親赴上 海聆教、切磋。

  某年,魏塘人錢能訓家辦喪事。錢曾任北洋政府總理,是頭面人物,前來送挽聯和 悼念文字的多為當時官場名人,其中不少人是科舉考試的優勝者,大多書法極佳,當時 錢家請耀華照相館主人鄒靜生拍照片留念。張先生因喜愛攝影而與鄒先生是朋友,鄒當 即多印了一套送給張先生,照片一直保存到“文革”前。其中有一幅是由當年大書法家 華世奎寫的,尤其出色,北京“新華門”三字匾額即為華所書。

  張先生還告訴我,寫作品時,工具和材料的選擇也有一定的講究,比如,他用的是 存放已久的宣紙,喜歡自己動手磨墨等,他的一席話使我受益良多。

  令我感到意外的是,我與他相識不到兩年,張先生就不幸逝世,享年74歲。

  據說,張先生臨走之前,寫了不少書法作品饋贈親友。一位古稀之年的老人在他生 命的最後時刻,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告別人世,他的這種對書法藝術的熱愛,使我深為感 動與敬仰。2003年九月,我主編《嘉善書畫作品集》,這是建國後,我縣第一本書畫作 品集。為將張先生的作品收入集子,我通過他在嘉善的小女兒,聯繫到了其在上海工作 的長子,他熱情及時地通過網路為我發來了相關圖片與文字資料。該集於2004年九月由 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張先生的書法作品不僅豐富了作品集的內容,也使人們從一 個側面領略到他的生活經歷和藝術風采。

  時光流逝,如今,十多年過去了,當我翻閱這本書畫作品集時,對張先生的懷念之 情油然而生,為了打聽張先生的書法往事,我又一次撥通了他大兒子家裏的電話。據他 回憶:小時候,家裏有不少名家字帖。解放前,青年時期的張先生書法日益成熟,在境 內漸露頭角,他曾為人題寫過多家店招,如“龔同興號”等。 解放後,他受地方政府邀請,為嘉善烈士陵園書寫了中國人民 解放軍嘉善戰役陣亡革命烈士紀念碑碑文。我對張先生的書法 經歷有了新的瞭解。

  張先生的書法取法傳統,基礎扎實,其行書用筆鋒棱勁峭 ,筆劃沉靜灑脫,結字秀麗細勁,章法和諧自然;書文相諧, 紙墨相發,情法相融之中,洋溢著安和、簡靜的平和之美。

  清代文學家劉熙載說過:“書,如也,如其學,如其才, 如其志,總之曰:如其人而已。”縱觀歷史,大多數書法家, 都在其他領域具有突出的業績、才能與影響。張宗良先生是當 代嘉善醫衛界的翹楚,其醫德、醫術和醫風及其學術成果,蘊 涵並傳遞其人格與修養。我想,作為一代地方名人,張先生的 書法作品與人文精神,在弘揚真善美,傳播正能量的今天,同 樣值得我們尊崇和學習。

 

 

(胡守鴻∕杭州)


回本期目錄    《台浙天地》總目錄

浙江省旅台灣同鄉聯誼總會 會址:108台北市萬華區和平西路三段382巷11弄17號5樓
發行人兼社長:胡李世美 總編輯:留問政 聯絡秘書:徐薇蕙
電話:(02)23045561 傳真:(02)2302-0435
深圳聯絡主任:寧松林 電話:+86-137-23456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