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關於本會 《台浙天地》 友站連結 浙江省人民政府網站 简体中文 聯絡我們  
浙江省旅台灣同鄉聯誼總會
溫州「廟後」遊記

陳恩生

   在浙江溫州甌海的澤雅,有一個古老的村落,她的名字叫廟後。
   這是一個因村前古廟而得名的小山村。村前的小溪,溪上的石橋,村頭的七寄樹,村中那一排排青磚老瓦的房屋,就像一幅美麗的水彩畫,散發著令人心醉的異彩;更有那北洋大將潘鑒宗和臺灣作家琦君的故事吸引著一批批前來觀光遊覽的人們。
   一個週末,我慕名尋訪。藍天白雲,一派寧靜,村子的畫面近乎凝固定格。我們漫步進入村中,凹凸斑駁的石子路,青苔滿布的水溝渠,表皮剝落的老墻壁,失去光澤的大木門……一股寂寥滄桑的氣息迎面撲來。
   村頭的“七寄樹”是國家一級保護古樹名木,該樹是一株擁有 700年樹齡的南方紅豆杉,因樹身分杈與樹洞內竟疊生著7株大小、高低各不相同的樹種而聞名。最底下是,俗稱“百鳥不歇”的楤木;在離地2、5米臨溪一側主幹樹洞內,是一株高 2米、碗口粗,滿身為嫩綠鱗葉包裹的柳杉;其上側主幹第一分杈處,是長勢旺盛,底徑為 2釐米的冬青;而近旁杈口的木臘樹正盛開著小花,榔榆、光葉石柄和樟樹則高高地寄生在樹幹中上部。在古樹旁,一株粗 4釐米、長20余米的白皮長藤宛如一條長蛇貼幹竄上分杈,盤枝直上樹梢。如此喬、灌、藤連成一體的奇異樹堪稱一絕,現已成為一大景觀。

   散文家琦君在很多散文中提到得“父親”創辦的廟後小學更值得一觀。廟後小學是琦君的伯父潘鑒宗於1920年辦的。當年其伯父慷慨解囊,自己辦學,讓貧窮百姓子女免費入校讀書。學校為山區培養了不少的人才。廟後小學還保留著兩排軒間教室和當年四合院風格,現已成為琦君紀念館,陳列著潘鑒宗的有關事跡及琦君的有關經歷。
   村中的老人自願為我們做向導,把我們帶到了琦君父親的古宅,現存的古宅因在1966年的一場大火,燒得只剩下一座門臺,房子是後來建造的,門臺上青磚灰瓦,臺簷上長滿了野草,給人一種蒼桑的感覺。老人還邊走邊向我們講了一個個過去的故事:
   1882年 6月出生於廟後村的潘鑒宗,原名潘國綱,1906年被保送入北洋軍學堂學習,1914年昇任浙江陸軍第一師參謀長,1919年再昇任浙江陸軍第一師師長,後看到“國軍”腐敗現狀,深感痛心,宣佈“絕交軍旅”。1927年返回家鄉,返家後,不再過問政治,熱心幹公益慈善事業,出資為家鄉修建山間小路,在村中創辦“鑒宗小學”(廟後小學前身),修築村前石橋……
   潘鑒宗養女——琦君,原名潘希真, 1917年出生於廟後,1941年大學畢業,1945年去臺灣,任臺灣高檢處司法行政部編審科長,1969年在臺灣中央大學執教,1954年小說、散文集《琴心》出版,寫有《橘子紅了》等著名散文,散文《神奇的景象》寫了自己於抗日戰爭時期逃難於故鄉廟後山中的感受,2001年秋天重回故鄉…

   耳邊,這一個個關於廟後的過去的人與事,使我們感動;眼前,這一件件帶著歲月烙印的景物,更讓我們讚歎不已!

夕陽西下,我們與廟後村告別。坐進小車時,不禁回首一望再望,廟後村在夕陽映照下正折射出一道道異彩靈光。此刻,我們覺得,這古老的村莊不僅是一幅濃墨重彩的畫卷,更是一本異常厚重的歷史古書。

(陳恩生/溫州市)

回本期目錄    《台浙天地》總目錄

浙江省旅台灣同鄉聯誼總會 會址:108台北市萬華區和平西路三段382巷11弄17號5樓
發行人兼社長:胡李世美 總編輯:留問政 聯絡秘書:徐薇蕙
電話:(02)23045561 傳真:(02)2302-0435
深圳聯絡主任:寧松林 電話:+86-137-23456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