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關於本會 《台浙天地》 友站連結 浙江省人民政府網站 简体中文 聯絡我們  
蘇 灣 尋 古

徐 湖

  蘇灣,從小就熟悉這個名字,但在我 的心目中,是個很普通的地方。最近,看了一些史料,才知道蘇灣在歷史上是個景 物殊勝的遊覽勝地。於是,萌發了去蘇灣 尋古探幽的興趣。

  據宋代著名詞人周密在《癸辛雜識》 中所載,蘇灣的由來,是因蘇東坡在湖州 當守郡時,曾築堤其側而得名。

  “波影搖漣甃,趁熏風、一舸來時,翠陰清晝……”700多年前,周密攜友邀朋坐書舫去蘇灣,今天,我是騎自行車從 陸路尋去。

  蘇灣坐落在浙江省湖州市城南,離湖城僅一公里之遙,過去,每年春天人們去 道場山、金蓋山等地方踏青游賞,蘇灣是必經之地,走在芳草連綿的古老鄉道上,環顧四周的青山綠水,會帶給人們許多的 愉悅之感。

  在歷史上,蘇灣所以出名,不單是蘇東坡命人築堤,而是同周圍優美的環境分 不開的,其東面臨碧浪湖,南依蘇臺山, 西旁大眾山,北靠峴山。在這片土地上,曾有南宋禮部侍郎、兵部尚書、禮部尚書 倪思建的玉湖園;趙孟頫之父趙與? 的蘇 灣園以及南宋刑部侍郎俞徵的無塵 園……“蘇灣魚釣”是峴山著名的八景之 一。

  秋陽暖暖地照著山河大地,我站在碧 浪湖畔,陽光灑在湖面上,微波蕩漾,折射出點點光亮,迷亂了我的雙眼,思緒穿 過歷史的空間,時間的隧道,把我帶入遙 遠的年代——

  翠綠蜿蜒的青山,像一道天然的屏障 ,呵護著蘇灣。五花亭、窪樽亭、煙雨亭 、雄跨亭、浮碧亭,逸老堂、朋壽堂、月 觀堂、清遠閣、滴翠軒、萬籟軒等眾多的 亭臺樓閣巧立於峴山之中。玉湖園、蘇灣園、無塵園……與村舍茅屋錯落有致地分 佈在山水之間;峴山寺、寶生院、普覺院、廣長庵的晨鐘暮鼓回蕩在山中;碧浪湖畔,浮玉山周圍綠蔭蔽天,湖面上沙鷗翱 翔,漁舟點點……

  你看,湖州刺史顏真卿與詩僧皎然、名士陸羽、裴循、吳筠和同僚、子侄來到 了峴山窪樽亭,他們眺望秀麗的蘇灣,飲 酒賦詩,二十九聯五十八句二百九十字的 “石樽聯詩”成為史傳的一段佳話。

  蘇軾來了,扁舟停靠在碧浪湖畔,他 興致勃勃地登上方屏山(又稱蘇臺山),瀟灑地坐在天然的石桌前,欣賞著周圍美 景,與隨從品茗把盞,吟風詠月。後人為 了紀念蘇太守,將方屏山改稱學士山。

  趙孟頫攜妻子管仲姬來了,他低吟: “玉湖流水清且閑,中有浮玉之名山。”而管仲姬卻凝神握筆,靜心繪畫。如今, 一幅“夜遊碧浪湖圖”被珍藏在故宮博物 館。

  詩人張羽來了,面對如此美景感歎道:“何慚稽山秀,未數鑑湖淨。”與蘇灣 相比,紹興的會稽山、鑑湖都遜色不少啊!

  詩人文徵明在秋夜來了,遙望點點漁 火,唱道:“遠火搖輕浪,跳魚驚過船。”

  詩人蘇舜欽來了,他在被朝廷佞臣誣 陷,退居蘇州滄浪亭後,路遠迢迢來到蘇 灣,寫景詠物,陶醉在山清水秀之中。

  面對秀麗美景,在清末民國初,湖州 名人李塏在碧浪湖畔建起供人們遊玩的桃 園。

  還有,歷代數不清的文人墨客,他們或踏青在蘇灣,或泛舟於碧浪湖上,或攀 登於峴山,歡歌笑語,簫聲鼓鳴,吟詩作 畫……

  一聲刺耳的輪船汽笛聲,把我拉回現實。湖面上,數百噸級的貨船吐著黑煙行 駛在湖面上。浮玉山消失了,綠蔭不見了 ,沙鷗隱跡了,明代嘉靖年間構築的浮玉塔也在“圍湖造田”的年代裏被拆除了,蘇臺山被長期的採石已削去大半個“身軀”,露出了無法修復的“傷疤”。還有玉 湖園、蘇灣園、無塵園以及眾多的亭臺樓閣呢?我沿著揚起塵土的機耕道和雜草叢 生的小路尋覓,毫無蹤影。蘇灣,除了已 有現代氣息的蘇灣村外,滿眼是稻田連著 稻田,再也無法想像出那些墨客騷人,在此品茗對弈,飲酒賦詞,撫琴吟唱,或腳穿有齒的木履,手持竹杖,在長滿苔蘚的 山徑石階上嘻嘻哈哈,爭先恐後登山的情 景以及酒醉後散發跣足的狂態了。

  懷著一種失落感,來到峴山前,瞻仰了陳英士先生的墓之後,沿著墓旁的石階 登上山頂。山頂上唯一保留下來的那座由 趙孟頫書寫亭匾的雄跨亭,在多年前已重 建一新,這對我尋古探幽的心情多少得到了一點安慰。站在亭子裏,極目遠眺:東面,寬闊的河面上,貨船穿行於湖州船閘;南面,東苕溪清澈的河水灌溉著千頃良 田,萬畝桑園;北面,湖城的高樓大廈林 立,顯示出現代化城市的氣派;西面,104國道像一條巨蟒蜿蜒伸入山中。山腳下,陳英士墓長長的墓道通向碧浪湖畔的碧浪 園……

  記得一位名人曾經說過,我國悠久的文化歷史,就像一條鏈子,斷了再接,接 了再斷。而誰要是能在極大程度上保存這 條鏈子的延續性,誰就能得到厚報。

  蘇灣,何時再能見到你靚麗的姿容呢?


(徐 湖/湖州市)

回第二十七期目錄    《台浙天地》總目錄
浙江省旅台灣同鄉聯誼總會 會址:108台北市和平西路三段382巷11弄17號5樓
台北聯絡處:103台北市大同區貴德街83號9樓 電話:(02)2556-0112 , 2592-6503,2304-5561,2923-4833
傳真:(02)2556-5037,2592-6503,2302-0435,2922-5107 策劃總監:林淑珍 總編輯:留問政 聯絡秘書:徐薇蕙
深圳聯絡主任:寧松林 電話:+86-137-23456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