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關於本會 《台浙天地》 友站連結 浙江省人民政府網站 简体中文 聯絡我們  
科技美學 蓬勃發展(二)

本刊記者

首屆國家產業創新獎

上銀科技、台積電及法藍瓷三家企業獨佔鰲頭

  經濟部今年首度整合創新的「國家產業創新獎」。計有48獎項,最具代表性的「卓越創新企業獎」三家得獎廠商以自有品牌成為全球前三大傳動控制與系統科技的上銀科技;全球規模最大的專業積體路製造的台積電;以及創造「古瓷新意」產業價值的法藍瓷。
  副總統蕭萬長在接見得獎廠商時強調,政府在「創新強國」的願景下,引導產業利用臺灣既有的產業優勢,整合科技、服務多元文化。經濟部長施顏祥表示,科技創新已不足成為支撐經濟發展的動力來源,因此首屆「國家產創獎」強調鼓勵產業創新、工業基礎技術深耕與跨界跨領域整合的重要性。

工研院取得美國NVLAP認證資格
  工研院宣布已取得美國國家自願性實驗室(NVLAP)認證,具LED流明維持率(LM-80)試驗及能源之星檢測認可的實驗室資格,即日起為國內 LED封裝提供在地即時的國際認可專業測試驗證服務,協助臺灣 LED封裝產品降低成本並迅速取得符合環保節能證明,提高產品競爭力。


  由美國環保署(EPA)頒布的能源之星(Energy Star),為一種政府認證的節能標章,要求廠商必須出具 LM-80試驗的報告證書,才能取得能源之星,獲得產品進軍美國市場的入場券。詹益仁指出,臺灣是LED封裝光源主要輸出國,幾乎所有LED封裝廠商都有檢測需求,因此每年需負擔龐大的國外 LED光檢測費用,造成產品開發耗時高成本之困擾。
  工研院取得NVLAP 的實驗室認證資格,為臺灣廠商提供更即時在地的國際性合格檢測,將協助業者快速取得認證,在國際市場競爭中發揮競爭優勢。

臺灣研究團隊前進南極架構中子天線探測站

  中華民國建國一百年,也是人類踏上南極一百周年。今年我國首度和美、歐、日等國際團隊合作,在南極啟動科學研究計畫,未來四年內預定打造卅七座微中子天線探測站,屆時可探索宇宙的起源與奧祕。微中子是組成宇宙的基本粒子之一,可穿透大量物質,科學家藉此蒐集微中子的訊號,探測宇宙深處。但微中子極難偵測,需要架設超級大探測器,南極的地理環境是該項計畫的絕佳選擇。

  這項國際合作計劃名為「天壇陣列(ARA Observatory)」,總經費約二億四千多萬臺幣,臺灣團隊在國科會及臺大校友梁次震支持下,提供十座、超過四分之一座的天線探測站,並主導天線研發工作。臺大講座教授陳丕燊是臺灣團隊的計畫的主持人,並擔任ARA國際共同發言人。第一座天線探測站已開始架設,位於海拔三千公尺高的南極極頂冰原。預估四年內,卅七座測站全數完成,以兩公里左右的間隔,排出蜂巢狀的六邊形,面積涵蓋一百平方公里,相當於臺北市中心的大小,屆時會是全球最大的微中子天文台。

2011年企業永續報告獎 台電榮獲金牌獎
由財團法人臺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主辦的「臺灣企業永續報告獎2011TaiwanCSR Awards」公佈獲獎名單,並由副總統蕭萬長親自頒獎,去年拿下非製造業銀獎的台電,已再下一城,今年奪得金獎。
「臺灣企業永續報告獎2011 TaiwanCSR Awards」今年邁入第四屆,主辦單位表示,今年參與企業較四年前倍增,且是開辦迄今最多的一屆,且整體水準大幅的提升,總計有十八家企業獲獎。其中,非製造業由台電取得金獎,中鼎、華碩、中國信託與信義房屋分別取得銀獎、銅獎與佳作。製造業則由台積電與住華科技榮獲金獎,光寶、中鋼、友達、聯電等則分別獲頒銀獎、銅獎。


台電董事長陳貴明自副總統蕭萬長手中領取獎座後表示,得到金獎是台電公司所有同仁努力的成果,是台電的榮譽,也是對所有同仁的肯定。「在國際間節能減碳意識抬頭下,台電持續加強節能減碳,其獲得的顯著成效,不僅對台電有利,亦有助於提升國內企業整體競爭力!」陳貴明指出,臺灣為出口導向的國家,許多產品輸出至歐美,都會檢視碳足跡,台電節能省碳,壓低碳排量,對國內企業的競爭力的提升具有正面的助益。


在今年度永續報告書中,台電楬櫫的永續關鍵議題,包括改善電源結構、積極開發再生能源、強化核能發電安全、強化電網結構、因應氣候變遷及溫室氣體減量挑戰、培育電力專業人才、掌握燃料供應安全及穩定、推動電價合理化等八項。

陳貴明說,企業永續經營,須人力、物力、財力與智識力都要到位,幾年前,他即意識到人才斷層的嚴重性,特別帶隊向人事行政局說明,爭取新增人力,近年來,更考慮到節能減碳、生態保育等領域,須有專業人士協助推動,大舉徵才,人才斷層荒才不致擴大。

企業永續報告獎總召集人簡又新也表示,當初推動此獎項目的為鼓勵國內產業界發行企業永續報告書,以加強企業對整體社會於永續發展、友善環境及公益回饋的重視與投入,提供國內企業對於報告書資訊交流與觀摩的機會,期待企業在用心揭露永續資訊及回饋社會的同時,更能注重與全人類生活息息相關的氣候環境議題。

遠東建築講座 活用雨水 遠東老廠房變生態工業區

據聯合國估計在2025年之前,全球將有三分之二的人口會面臨水資源的匱乏,因此,如何將水資源再利用需納入城市規劃,成為全球面對的課題。因此,遠東集團徐元智紀念基金會特舉辦一場「從歐洲到亞洲的城市水文學」講座,邀請擁有三十年經驗的德國載水道景觀設計公司(Atelier Dreiseitl)共同主持人迪特爾.格勞(Dieter Grau)來臺分享其工作經驗與理念。德國載水道設計有三十年經驗,看水元素在城市景觀設計中的應用,吸引了近千名專家學者、建築師以及年輕學子前往聆聽,還有民眾特地從南部北上。格勞是國際知名的景觀建築師,將藝術與永續發展的結合視為景觀設計師之責。他曾參與德國、美國、新加坡和天津等重大工程。位在新北市的臺北遠東通訊園區也在格勞團隊的協助規畫下,以成為臺灣首座都心型的生態高科技園區為目標。

遠東集團董事長徐旭東表示,臺灣是海島國家,雖然年平均降雨量高達九百億噸,但水資源利用率卻低於20%,在全球缺水國家排名第十八。「雨水直接流入下水道或排入海裡,留不住,非常可惜。我們運氣好,旱災不多,但水資源如何再利用課題,亟需大家正視。」為了了解德國水資源系統發展的脈絡與現況,徐旭東前往德國,跟著格勞參觀相關設施,對於德國政府投入大筆經費在水資源系統設施的建設作為相當認同。他尤其對於如何將雨水保留下來再利用,以及德國將保留下來的雨水作為氣候調節的作法印象深刻。他希望將這樣的理念帶入臺灣,臺北遠東通訊園區就是他實踐理想的範例。臺北遠東通訊園區位在板橋,佔地廿五公頃,原是遠東紡織的傳統廠房,園區內還保留高聳的老煙囪,別具特色。在格勞的規畫下,整合園區內的新舊建築,於園區中央劃分出「藍帶」與「綠帶」。前者是貫穿園區的河流,沿著河流兩岸規畫出的綠軸帶,串連成為人行步道的公共開放空間。

 特別的是,園區內包括綠屋頂、地下滲透帶、生態滯洪池等經過整體規畫的水循環系統,都盡量把每一滴雨水保留下來,再經由雨水回滲系統,使得這些雨水可以灌溉園區內栽植的一千多棵樹木,讓樹木在園區大量吸收二氧化碳、吐出氧氣,形成大自然回饋機制。格勞表示,水資源系統設施的規畫早納入德國的建築法規中,而今在臺北遠東通訊園區也能執行,證明在人口與建物高密度的亞洲依舊可行。

徐旭東表示,水資源系統設施並非想像中的簡單,非常花錢,但他認為生物環境與高科技通訊是臺灣未來兩大產業,帶給臺灣新型的工業

回第二十四期目錄    《台浙天地》總目錄
浙江省旅台灣同鄉聯誼總會 會址:108台北市和平西路三段382巷11弄17號5樓
台北聯絡處:103台北市大同區貴德街83號9樓 電話:(02)2556-0112 , 2592-6503,2304-5561,2923-4833
傳真:(02)2556-5037,2592-6503,2302-0435,2922-5107 策劃總監:林淑珍 總編輯:留問政 聯絡秘書:徐薇蕙
深圳聯絡主任:寧松林 電話:+86-137-23456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