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關於本會 《台浙天地》 友站連結 浙江省人民政府網站 简体中文 聯絡我們  
訪龍門、話孫權

樓文淵

  浙江富陽、富春江流經其地,早年船運發達,是一個富饒之地,歷史上因曾是東吳大帝孫權之故里更是赫赫有名。富陽東隅與諸暨、蕭山毗連接壤,均為自浙、閩相接之仙霞嶺山脈迤邐而成之丘陵、山岳地帶,遍地青山綠水,景色幽美,山谷中到平地上,處處有疏落村舍座落於山陬或溪畔。雞犬相聞,炊煙裊裊,風光秀麗,如世外桃源。富春山邑,受天地之精華,鍾靈毓秀,孕育諸多不世之人才,如嚴光、孫堅及其子孫策、孫權,以及稍後之錢鏐等,在歷史上均留有光耀一頁。而今浩浩錢江,在經濟發展上異彩獨放,邁向崛起繁榮之途。富春江一帶誠地靈而人傑。孫權(西元182至252年)為東漢吳郡富春人,其故居龍門在富陽、諸暨與蕭山三縣交接處附近,與筆者家鄉蕭山南鄉之樓家塔相去不遠,尤以現在交通建設發達,公路遍布於山鄉地區,駕車而往,約半小時即可抵達。近年因受有關三國故事電影、電視節目傳播影響,對龍門孫權故里形成旅遊、參訪焦點,亦促使筆者在趁返鄉機會,前往近在咫尺的龍門,探訪這得天獨厚的歷史古跡,並認識這位東吳大帝在漢末三國時代,叱咤風雲的歷史人物,終於在去年春一償夙願。


龍門古鎮一隅

  民國九十八年(西元2009年)清明時節,攜眷返鄉掃墓,並參加蕭山舉行的第二屆全國樓氏文化研討會後,曾邀同由台灣前往,東陽籍的思仁宗長伉儷於四月十二日,有同赴富陽龍門,參訪孫權故里之行,為時雖短,藉償自幼以迄垂老的期待,至感欣慰。龍門雖屬富陽縣,但離我家蕭山之最南鄉隅,祇四十華里,在我幼年時,適值抗戰年代,家鄉樓家塔是國軍第三戰區駐軍的前哨基地,也是大後方與淪陷區貿易通道,此時交通未曾開發,商賈絡繹於途,而貨物皆以肩挑為主,使沿海所產之食鹽、魚蝦之類生活食用必需品,以及由淪陷區偷運而來的布匹紡織品、藥品,均經由樓家塔而經富陽之龍門、盛村而達場口,再利用富春江以及蘭谿江或新安江而船運至江西或安徽等後方地區,以供軍民所需,所以這是一條繁盛而崎嶇的貿易路線。少時雖對東吳大帝的歷史略有所聞,是三國時代的英雄人物,但對其平生與事蹟,是一無所知。而對當時這條貿易路線,肩負挑擔之狀,則留有深刻印象。而今竟在七十年後前往參訪,更增一分敬崇之意。是日車由蕭山出發,經樓家塔鎮而過常綠,以前該村因章氏聚族而居稱為章村,地處富陽邊陲而與蕭山、諸暨接壤之三角地區。而後進入石坂嶺山區,均為叢山環抱,峻嶺聳立的毛竹山,此類高大竹枝,在台灣稱為孟宗竹,每年冬天所產竹筍,即俗稱之冬筍,鮮美可口,為我國菜餚中不可或缺的佐料,有消瘦增食慾之功能,人人所喜,在台灣祇有南投竹山一帶有產銷,數量不多,價格高貴。迨次年春日竹筍成長為嫩竹時,則成為製造紙張之原料,為當年農村重要經濟生產活動的根本。既可增加農餘的工作機會,更是增加農村從事者的收入,進而改善山區農村的經濟生活水準,所以在山鄉的造紙工業,是一件頗受社會重視的事業。

  當我們的車子在平坦的公路上行進,兩旁都是綠竹漪漪,青翠滿山谷,微風吹拂時,尚可見到層層茂密的竹梢推動著陣陣的竹葉波浪,並夾雜絲絲的磨沙聲響;在綠竹叢中,間或發現業已綻放咤紫嫣紅的山櫻花,頗有萬綠叢中一點紅的美姿。現在因交通建設發達,自常綠至龍門路段,已開挖數百公尺長隧道,貫通各山脈,交通非常便捷,不若當年,這些路段,均需步行盤山翻嶺而過。尤其是肩負重擔挑去,則視為畏途。今之改善,實為當前交通建設之所賜,大陸早年已有順口溜說:「欲要富,先開路。」實為不誣名言。交通發達,路線遍布,貨可暢其流,物可盡其用;生活圈緊縮,人力更可發揮其功能。雖在山區,沿途仍有疏落村社,黛瓦白牆之古宅或洋式層樓,圈以庭院,門廊高掛紅色燈籠,頗富田園詩意,亦顯祥和氣象。此為車行途中之所見與所感。

  午間始抵期盼已久的龍門──孫權故里,座落在叢山環繞的平坦谷地上,溪流其中,小橋流水,澂瀅明潔,是一個可以遯世隱居的世外桃源,是一個修身養性的仙境,它孕育了不世出的漢末孫氏家族。到達時已是用膳時間,先在村旁溪畔的「魚問軒」就膳,遊客眾多,生意忙碌,稍有等候,富春扁魚,當地名產,食之齒頰留香,回味無窮。餐後即展開龍門八景,步行參觀活動。因未請導遊陪同,祇以各處所示說明文字,加以瞭解,所知有限。整個村子洋溢著古代房屋建築風格。櫛比連棟,多數是粉牆黑瓦,戶戶有馬頭牆相隔,街道因係古代遺留,並不寬敞。同時幾條主要街道,為了保持原貌古意,都是以鵝卵石舖砌而成,行走其上,因平日行走於平整的水泥路或舖設磚石道路,一時步行這些卵石路上,都感到有些不適,所以祇有在孫氏宗祠及一座博物館中盤桓較久,曾在宗祠中發現有兩塊匾額是蕭山古人所贈送的,由見當年富陽與蕭山因縣境相接,往來頻頻,慕仁嚮義之情稠疊,內心至為感奮。嗣以時間匆匆,即就道杭新景高速公路逕返杭垣,對龍門景色雖有深刻美好印象,但對孫氏之發皇事跡,仍知之甚尠,至對東吳大帝孫權的認識,是在返台後,閱讀一些文史資料,稍增一些粗淺之識,今不憚淺陋,略述一二,藉為蕪文增充內容。

  據有關史乘所載,孫權父孫堅,字文台,吳郡富春,即今浙江富陽人。東漢靈帝時,隨中郎將朱儶轉戰河南,平黃巾賊,以戰功封別部司馬。嗣任長沙太守,封烏程侯,並參與袁紹為首討伐董卓叛逆征戰中之聯軍,與當時之曹操均為出類拔萃的軍事翹楚。迨董卓西逃長安,關東諸侯再釁混戰時,孫堅於漢獻帝初平二年(西元191年),為袁術攻擊荊州牧劉表,被劉表部將黃祖射殺於襄陽城南硯山,孫堅戰死後,其侄孫賁率領部眾仍依附於袁術。

  孫堅死時,孫權之兄孫策年僅十七歲,隨其母居家於安徽壽春。其時即有「交結知名,聲譽發聞」之佳評,並與今瀘江籍,年齡相同之周瑜結為至交。後復又同娶喬閣老之兩女結為連襟內親,此樁婚姻之成,咸以孫策、周瑜兩人才具出眾、文武兼備之幹才。而大喬、小喬又屬國色天香,門第顯赫之輩,為歷史佳話,蘇軾的赤壁賦中,猶述及此令人艷羨之千古佳句。當時孫策在周瑜贊助下,翕合長江、淮河之間各方人士,形成以孫策為首的政治團體。漢獻帝興平元年(西元194年)袁術將孫堅舊部千餘人歸還孫策,雖為數不多,但都是隨孫堅身經百戰的精兵猛將,孫策則以這支部隊為重心,並招著幕新勇、壯大陣營,隨即挺進江東,攻城略地而開創日後東吳的基業。

  漢靈帝建安初年,官渡之戰,袁紹戰敗發病而死,曹操克復袁氏老巢冀州鄴城,並併并州而擁有幽、青、冀及并四州,勢若中天,曹、袁逐鹿中原之戰結束,曹之氣焰更盛,挾天子而令諸侯,睥睨一世。其時孫策計劃起兵襲許昌,迎擁獻帝,不幸竟為仇家故吳郡太守許黃家人射殺。死時年方二十六歲,其弟孫權即在此危難艱困之際,面對強敵,負起領導江東父老之大任,以安定民心,鼓舞士氣,經過整軍經武,勵精圖治以復仇雪恥為職志,並有張昭、周瑜等賢臣良將輔佐,以「招延俊秀,聘求名士」以廣羅人才,擴大聲勢,事業大興。嗣用魯肅之策略,「以漢室不可復,曹操不可卒除,以觀天下之釁」首先就近剿除江夏太守黃祖,以報殺父之仇,復進取荊州,占長江天險。當時一代裊雄曹操對孫權的修明內政,外禦強敵,保有江東,亦有讚佩,「生子當為孫仲謀」(權)之說,可見孫權治理下東吳崛起之前景。

  建安十三年(西元208年)夏,曹操授意朝廷,表彰其統一中原功績後,竟罷三公──太尉、司徒及司空,自任丞相,恢復漢初之制,即總攬朝政,隨即統兵南下,時荊州劉表病故,其子劉琮嗣位,懾於當前情勢而歸降曹操,致兵不血刃而得荊州,再據江陵而擁有荊屬八郡,時曹操躊躇滿志,驕矜自得,計以沿江東下,先滅劉備,進而脅迫江東。曾致函孫權:「近者奉辭伐罪,旌麾南指,劉琮束手,今治水軍八十萬,方與將軍會獵於吳。」用詞恫嚇,此舉導致孫權與當時正在東吳籌劃抗曹軍之諸葛亮以及魯肅、周瑜之卓識宏見,而和劉備組成聯軍,以吳越之眾抗衡曹操,曹軍因北人不習水戰,兼以遠來疲憊,更以水土不服,使八十萬大軍,在赤壁一戰中,遭火燒戰船後,狼狽而退,奔逃江陵,復退保樊城,孫、劉聯軍以五萬之眾,大破曹軍兵敗北遁,赤壁之戰,是漢末三國初期,為我國歷史上以弱勝強,以少擊眾成名之戰役,並初步決定孫、劉及曹三家分立形勢,當時孫權有意在長江下游一帶,選擇建立根基之都城,其擇地條件是要「舟車便利,無艱險之虞;田野沃饒,有轉輸之藉;進可以戰,退可以守」之原則,而後選定在秦、漢設治之秣陵。並於建安十六年(西元211)年,自京口,今之江蘇鎮江徙治秣陵,並改稱建業。原本吳、蜀聯姻後,在軍事上,有攻守同盟之約,時劉備已進取益州而入蜀州,不意於建安二十年春(西元215年)孫權求還前借之荊州不果,形成毀盟、斷交,並遽爾接歸孫夫人(孫尚香,權之妹)形成毀盟、絕交,同時曹操用司馬懿聯吳制蜀之策,俟關羽率軍潰敗於南郡,退返蜀之邊境時,竟為吳將馬忠所擒殺,新仇加舊恨,致吳蜀前由聯軍締姻之關係為之破滅,而後吳、蜀、魏相繼立國稱帝。

  吳自京口遷治後,以今南京之地為基礎,始建帝王之業,西元229年,為黃龍三年,孫權在鄂州,今之湖北武昌登基,稱吳大帝,孫權先後統治江東之地五十一年,據有今之江蘇、浙江、湖南、湖北、福建、廣東以及湖南各地。定都建業後,力倡農耕,興修水利,使太湖流域與秦淮河連貫,形成人工運河,推動江南地區經濟發展至鉅,民富國強,可與曹魏、蜀漢爭衡於一時。並為拓土揚帆,曾命船隊至夷州,即今之台灣,為歷史上最早往還之紀錄。孫權在帝位三十一年,神鳳一年西元252年逝世,享年七十一歲。葬於今南京鍾山之陽,即今中山陵園中賞桂勝地梅花山之孫陵崗,墓在明孝陵之前。傳說修建孝陵時,曾有移走孫陵之說。嗣以明太祖朱元璋降旨,仍留原地不動。於是徒增揣度之說,一為示太祖之大器度,致神道路線曲道而行;一說是諷太祖驕橫,留著吳大帝為其守墓。孰是孰非?惟明太祖自知。而為人主者,每一舉措,予人皆有不同之想法與揣測,值得審慎為之。

  至於三國中之蜀漢與曹魏建國稱帝之情形,劉備於西元199年,於取得漢中地後,曾奉封為漢中王,俟漢獻帝遇害,於西元 221年在成都稱帝;曹魏則於漢建安二十五年(西元220年),曹操病逝洛陽,曹丕繼為魏王,十月廢漢獻帝,自立為帝,建魏國;至孫權則在蜀漢建興七年,西元229年始稱帝於武昌。並即遷都建業,已如前述。

  今秋(庚寅九月)復偕內子有南京之行,並為數十年來,首次參觀明孝陵,見其宏模巨構遺跡,惜為清兵入關時所燬,今存者為康熙南巡時下詔修建,以彌其罪愆而補其殘缺;並趨孫陵崗憑弔,「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對故鄉鄰近傑出之東吳大帝敬申崇敬之忱。返台後感於漢末三國鼎立之歷史,人人耳熟能詳,從汗牛充棟的資料中,仍不憚一己之孤陋享聞,為之一述,以表內心的感懷。

(樓文淵/本會副總會長)

回第十九期目錄    《台浙天地》總目錄
浙江省旅台灣同鄉聯誼總會 會址:108台北市和平西路三段382巷11弄17號5樓
台北聯絡處:103台北市大同區貴德街83號9樓 電話:(02)2556-0112 , 2592-6503,2304-5561,2923-4833
傳真:(02)2556-5037,2592-6503,2302-0435,2922-5107 策劃總監:林淑珍 總編輯:留問政 聯絡秘書:徐薇蕙
深圳聯絡主任:寧松林 電話:+86-137-23456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