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關於本會 《台浙天地》 友站連結 浙江省人民政府網站 简体中文 聯絡我們  
梁祝故事發源地-上虞

蔡德億

  “梁山伯和祝英台”是我國歷史上四大民間傳說之一,至今已流傳一千多年,可說家喻戶曉,婦孺皆知。周恩來總理稱為東方的“羅密歐與茱麗葉”。“梁祝”可與世界上任何一個民族的優秀故事媲美。這個故事的發源地就在浙江上虞,是上虞歷史文化的瑰寶。

  然而我國的歷史學家過去對祝英台是否真有其人?祝英台究竟是哪裡人?總是爭論不休,更無統一的看法。因此就多處出現了梁祝故事的發生地:有江蘇、山東、河北等等。歷史學家和考古學家要求往往較高,他們都要有足夠的依據,有的看到“梁祝”故事中有“化蝶”這個情節,說:“人怎麼會變成蝴蝶?”,以後,歷史學家和有關專家查閱了各方面的史料,發現文字記載最多的是上虞。因為逐步形成了比較統一的看法,祝英台確有其人,那就是上虞人。梁祝故事的發源地就在上虞。

  據史料記載,最早是梁元帝時《金樓子》一書(見1983年12月上海書店《民俗影印本》)。初唐梁載言的《十通四藩誌》記載了梁祝二人“嘗同”“同豕”的故事。晚唐張讀的《宣室誌》有較詳細的記載:“英台,上虞祝氏女,偽男裝遊學,與會稽梁山伯者同肄業。山伯,字處仁,祝先歸,二年山伯訪之,方知其為女子,悵然如有所失,告其父母求聘,而祝已字馬氏子矣。山伯後為鄞令,病死,葬鄮城西。祝適馬氏,舟過墓所,風濤不能進,向之山伯之墓。祝登號慟。地忽自裂陷,祝氏遂并埋焉。晉丞相謝安(上虞人)奏請義婦豕。”宋代李茂誠的《義忠王廟記》增加了祝英台裂而現時“從者驚引其裙,鳳裂若飛至董溪西嶼而墜之”的情節,為“化蝶”之先聲,到明代馮雲龍的小說中完整地寫上了“化蝶”的故事情節。

  最近,我查詢了1915年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大型辭書《辭源》。祝英台與梁山伯專門列有人名條目,其中祝英台有471字,云:“祝英台,人名,東晉穆帝時從師過錢塘,與會稽梁處仁,字山伯同渡。自稱上虞祝貞,字信齋……。”“宋代已有祝英台詞名,《識小錄》謂《金樓子》、《會稽錄》載梁祝事”。梁山伯有56字,云:“梁山伯,人名……劉浩平,孫恩得山伯夢中助,奏封義忠神聖王立廟至今。新婚者必經禮神像,云可偕老。”又云:“吳中呼黃色花蝴蝶為梁山伯,黑色花蝴蝶為祝英台,謂死後焚衣所化”等等。

  建國後,華東軍政委員會文化部組織有關名家到上虞作實地調查。上虞祝姓村共有7個,最後,認定離縣城三公里的祝家村。於是在以後創作的我國第一部彩色戲曲片《梁山伯與祝英台》的唱詞中寫上了“上虞縣,祝家庄,玉水河邊,有一個祝英台,才貌雙全……”從此上虞縣祝家庄公認為是祝英台的故鄉。

  祝家村背後是青山,前面有條小河,叫玉水河。此河可通餘姚、寧波。離此不遠處,有個餘姚馬家。祝氏祖先原籍山西太原,南遷到此定居,原在上虞縣城教書為業,子孫移居上虞各地。村中原有一座規模較大的宅院,後因戰爭被毀,住宅面積約有五百平方米,還有花園遺址。村邊有一個湖叫“千金湖”,有兩人合抱的金桂、銀桂、雲柏、石榴等古樹。還有祠堂及石碑,記錄著祝氏的歷史。

  梁祝文化不是一般的愛情故事,而是有深層次的優美隱含的文化意蘊,如“化蝶”一般在殉情的悽切之後,給人以優美所感動,為奔向自由而憧憬。現在市府當局重視過問梁祝文化的學術研究,我們英台故里的文化人更應重視研究“梁祝”珍貴的歷史遺產,把開發與弘揚梁祝文化的工作做好,使這朵美好浪漫的藝術之花開得更為絢麗燦爛!

(蔡德億/上虞市)

回第十七期目錄    《台浙天地》總目錄
浙江省旅台灣同鄉聯誼總會 會址:108台北市和平西路三段382巷11弄17號5樓
台北聯絡處:103台北市大同區貴德街83號9樓 電話:(02)2556-0112 , 2592-6503,2304-5561,2923-4833
傳真:(02)2556-5037,2592-6503,2302-0435,2922-5107 策劃總監:林淑珍 總編輯:留問政 聯絡秘書:徐薇蕙
深圳聯絡主任:寧松林 電話:+86-137-23456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