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頁面上的內容需要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取得 Adobe Flash Player

  首頁 關於本會 《台浙天地》 友站連結 浙江省人民政府網站 简体中文 聯絡我們  

  大約在一千四百多年前,一位叫菩提達摩的印度僧人來到中國,後來又到河南嵩山少林面壁參禪達九年之久,因為在參禪中老是要打瞌睡,他就把自己的眼皮割下。結果丟在地上的眼皮化成茶樹,吃了它的葉子就能提神醒腦,思維清晰活躍。有了這個傳說,就把從佛教傳入中國之初和茶結合在一起了。也在這個故事發生的同時,湖州弁山南部山腳下產的茶已經作為貢品被山謙之記了下來,茶名叫“溫山御荈”。陸羽後來把它寫在《茶經》中。研究佛教文化離不開茶;研究茶的文化也離不開佛教,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湖州自古以來就是產茶區。唐代中期,妙喜寺住持詩僧皎然,第一個提出了“茶道”這個詞彙。在他和湖州刺史顏真卿的幫助下,流寓湖州的湖北天門人陸羽,在湖州最後定稿了世界上第一部茶科學著作《茶經》三卷。陸羽是個棄嬰,被天門西塔寺住持智積禪師收養長大,雖然他沒有剃度出家,但他的一生幾乎有一大半時間是在寺廟裡度過的。茶與佛門的關係是如此契合,沒有湖州的茶,沒有他和佛教寺院的因緣,他也可能寫不出《茶經》成不了茶聖。茶道從禪宗而來,同時以禪宗為歸依。茶意即禪意,捨禪意即無茶意;不知禪味,也即不知茶味。“茶”“禪”兩種文化同時興於唐代,尤其是中唐以後,這才有了大量的禪詩、茶詩,形成了千年不衰的茶禮、茶俗。

  從茶文化史的發展來看,它的原動力與佛教密不可分。在湖州皎然提出“茶道”及在陸羽完成了《茶經》之後,一虛一實的兩方面,不僅促進和形成唐代就有的以茶為〈國飲〉,還推動了茶業的大發展,成為唐代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和世界上第一個〈貢茶院〉就是設在湖州的長興(當時稱長城)顧渚山的吉祥寺裡。從設立到貢茶結束,歷經了唐宋元明清共876 年之久。由於皇家重視、地方努力,禪學對茶的影響日益深入人心,茶已不是單純的一種植物的葉子,和一種解渴的飲料,而成了一種超出物質的精神象徵,和千百年來咀嚼不盡的一種東方哲理。茶外之茶,味外之味,超出國界,遍及漢文化圈諸國,促進了各國間的文化交流。

  唐代和皎然、陸羽同時代的從諗禪師的一句三字禪語“吃茶去”,把禪茶更是揉和在一起成了千古傳唱。每個人根據自己的悟性,從這三個字中尋求解開苦思冥想的方法與答案。他活到一百二十歲,雖只有這三個字,對東方的佛學、禪學、茶學都產生了重大影響。北方有趙州古佛從諗,南方有武夷古佛扣冰,他對福建當時的地方皇帝說:「以茶淨心,心淨國土淨;以禪安心,心安眾生安」。他把禪與茶提高到指導治國安邦的準則。這兩個例子說明宗教與茶的文化相輔相成,二相一理,兩翼高飛。

  在宋代,據傳自從圓悟克勤禪師提出“禪茶一味”之後,禪與茶便形影相隨,並給了茶一種崇高的使命,就是由一片小小的茶葉,承載起了人類的一種文明並指導人們思考著生和死、心和色、思維與存在等根本問題。由此,一碗茶水就不再是種生理需要的飲料了。

  九百多年前在湖州做過太守、又有深厚佛學、禪學和茶學造詣的蘇東坡,他所到之處,最好的朋友大多是和尚,如佛印、澄慧、道潛、辯才等等。而且也都留下和這些僧人的飲茶故事,他還在弁山碧岩石之上留下〈清空世界〉四個摩崖大字至今猶在。作為一個理解禪理、熟知茶性的人,他本身的心境是處在一個冷靜、思索、理智又保持獨立見解、超凡脫俗的境界之中。蘇東坡一生中受到政見不一的兩派之打壓,但他在禪學的修持中仍保存著純正的天機,在茶園或茶碗中看到了生機勃勃的生命力。他全然不顧一些幫派朋黨對自己的排斥攻擊,因為他找到了禪和茶這兩者帶給自己的一份無限自由和快樂,這就是“茶禪一味”的表達了。

  湖州歷史上有不少重大的對外宗教與茶文化的交流。我們知道,在西元1168年宋孝宗時期,日本僧人明庵榮西從浙江台州國清寺帶回去了茶籽,使日本的國土上第一次栽下了茶。他也成為日本臨濟宗第一代祖師。在元代,高麗國僧人太古普愚,在西元1347年來到湖州霞霧山向臨濟宗十八代禪師石屋禪師求法。他接受了石屋禪師的袈裟禪杖回國,成為臨濟宗在朝鮮半島的祖師。今天韓國僧團還有多批弟子來到湖州拜謁他們的祖庭。2006年冬天,我到韓國參加〈茶文化國際會議〉時,專門要求去瞻仰一下太古普愚的靈塔、太古廟和當年高麗國王拜他為國師的紀念碑。我也是抱著延續中韓兩國佛教文化和茶文化交流的態度去的。

  而宗教文化和茶文化都可成為我們今天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資源。自我國提出〈構建和諧社會〉的目標之後,“和諧”一詞已經是當前出現頻率最高的常用詞彙。以和諧為主題的理念,如今不僅影響到全中國人民的生活,而且也受到世界各國人民的充分肯定與重視。和諧作為一個追求的目標,實現起來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它是由多方面要素組成的,其中傳統的歷史文化是基本要素之一。

  不必諱言,在中國進入新的歷史時期以前,以無神論批判宗教所奠定的道德基礎;以階級鬥爭為綱造成人際之間的爭鬥不休,忽視人權;特別是文化大革命的政治運動,以十年的時間打亂中華文化的傳統,批判衝毀儒、釋、道三家的道德藩籬。它也像一把雙刃劍似的在殘害民族的同時也破壞了自己樹立的精神典範,影響到今天的道德信仰失衡,滋生出許多觸目驚心的社會失序問題。

  中國兩岸四地目前有三大語系的佛教寺院二萬五千多座,僧尼約二十多萬人,信眾約一億多人。這是一支對內構建和諧社會,對外共建和諧世界實踐者的隊伍。佛教的緣起理論為宇宙萬物與人類的相互依存、同體共生,其內涵就是與茶文化活動目的一致的一個“和”字。

  世界上多種的宗教是不同的人群,在同一宗教信仰旗幟下,長期保持自己的獨立信仰,生活在不同地區與社區中。和而不同,互相包容,求同存異,共生共長。這就是各種宗教間從自己做起,“變排他性的生存競爭為包容性的和平共處”來達到宗教之間,人與人的內心之間的和諧。

  世界在變化,科技在發展。人們對宗教也有了不同的要求。世界上出現了不少從母體宗教中分離出來帶有社會性和時代性的新興宗教。中國的佛教,在上世紀三十年代日寇侵華的特殊環境下,就提出了“人間佛教”的口號,禪修也從坐禪、頓悟、慢慢轉向今天普遍被接受的“生活禪”,這都是根據社會發展和人們的精神追求而提出的針對性很強的理論與主張。尤其是中國已進入了老齡化社會,老年人的心理和精神經歷了幾十年的沉澱和積累變化之後,面對迅速變化的社會和家庭倫理等問題,面對不可避免的人生最後一個死亡的臨終環節,任何有不同信仰的人都會自然或不自然地產生對宗教的親和力;作為宗教為社會服務的這一點上,當前還缺乏認真地研究宗教在調解心理和精神平衡上的作用。同樣,自中華茶文化在華夏大地復甦發展的二十多年來,人們從茶文化中找回了一度失衡的民族文化和道德傳統。由情感上的新奇、親近、時尚到認識茶的文化對個人修養的作用等方面是逐步深入提高的。也可以說佛教文化和茶的文化在現代中國是結合得極具成效的。

(寇丹/湖州滿族/茶人)

回第十期目錄    《台浙天地》總目錄
浙江省旅台灣同鄉聯誼總會 會址:108台北市萬華區和平西路三段382巷11弄17號5樓
台北聯絡處:103台北市大同區貴德街83號9樓 電話:(02)2556-0112 , 2592-6503,2304-5561,2923-4833
傳真:(02)2556-5037,2592-6503,2302-0435,2922-5107 策劃總監:林淑珍 總編輯:留問政 聯絡秘書:徐薇蕙
深圳聯絡主任:寧松林 電話:+86-137-23456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