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頁面上的內容需要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取得 Adobe Flash Player

  首頁 關於本會 《台浙天地》 友站連結 浙江省人民政府網站 简体中文 聯絡我們  

  浙江湖州有座蒼碩古樸的潘公橋,但很少有人知道“潘公”是誰?他就是被稱為“千古治黃第一人”的明朝治水專家潘季馴。

  潘季馴(1521~1595)字時良,號印川,明武宗正傳16年 4月21日生在烏程縣(今湖州)環渚鄉,自幼聰慧好學,八歲“治春秋能文章,補博士第子”,十三歲“以高才敏於學”,廿九歲(嘉靖廿九)中舉,次年進士。此後數十年歷任朝官,清廉勤政,體恤民情,懲惡扶良,恪盡厥職。卅九歲為御史巡按廣東,肅貪倡廉,推行“均平里甲法”,減輕百姓負擔,深受人民愛戴,離任時,百姓遮道挽留,並為他建生祠。後調任江西巡撫,當時江西治安混亂,盜賊叢生,潘公在任不到一年時間,就扭轉了“大吏束手莫能制,小吏掩耳莫敢聞”的局面,江西成為全國治亂的典範。

  潘公是歷史上第一位握有兵權的河官和歷任工、刑、兵三部尚書;經歷明代嘉靖(世宗朱厚德)、隆慶(穆宗朱載厚)和萬歷(神宗朱翊鈞)三朝並四任總理河道前後廿七年。卅七歲時初涉水利,曾奉旨稽查南京大水,四十五歲由大理寺少卿擢升都察院右僉都御史,首次督理河道。次年母喪,丁憂家居。五十歲時,秋季“(黃)河決下邳”,淤運道百餘里。朝廷任命為右副都御史,再次總理河道,兼督軍務,成為首位握有兵權的河官;後朝廷主張〈保漕運而先治漕〉,潘則主張〈先根治黃而兼治漕運〉,次年底被免去總河職,奉旨閒居湖州。五十八歲朝廷又擢升為右副都御史兼工部左侍郎,第三次總督河道,提督軍務六十歲任南京兵部尚書,六十三歲任刑部尚書,次年被彈劾“黨庇張居正”,再次削職為民。後〈黃水暴漲,河堤決口〉,六十八歲第四次起用總督河道兼治軍務。時潘公年老體衰,抱病任事,多次要求告老返鄉,都未獲准。七十二歲時楊其休上疏:稱潘“勛茂勞久,嘔血骨氣,當允其歸”,朝廷准其卸任還鄉。次年中風癱瘓。萬歷廿三年(1595)四月十二日,中國河工史上傑出的專家溘然逝世,享年七十五歲,葬於湖州升山鄉。

黃河在咆哮

  黃河是條“善淤、善決、善泛”的多沙性河流,以前各朝均無治理良策,屢治屢決。潘季馴出任“總河”後,深入河段實地考察,“日與伕為伍,以舟為家,衝寒露暑,宿水餐風”,走訪老河工和河官,認真接納前人治河經驗和得失,事必躬親,篤實勘驗,博采眾議,勇於辨惑。繪製《黃河全圖》,著有《河源記》、《歷代河決考》、《兩河管見宸斷大工錄》等。創造性地提出科學的治河理論和措施:〈築堤防溢,建壩減水,築堤束水,借水刷沙,河行舊道。反對分流,講究修防,借黃通運〉。改變了過去只靠人力和工具的疏浚方法,利用水流沖刷泥沙,這不僅在當時治河實踐中得到成功,至今四百年來,在國內外都奉為治理多沙河流的經典。針對黃河多沙和黃河、淮河、運河交叉的複雜局面,提出統籌治理黃、淮河下遊和運河的全盤規劃,跨地區、跨流域綜合治理,達到〈兩河歸正、漕運物通〉。潘公還為後人留下一批輝煌治水巨著,主要有收入《四庫全書》的《河防一覽》,和《兩河經略》、《河防榷》等;親手繪製的巨幅《河防一覽圖》,現珍藏北京故官博物院。

  潘公“受命四於黃河爢爛之時,操勞於畚箕篙萊之間”,“朝於斯,暮於斯,飲食起居於斯,功以久積,業以專成”,“忠於職責,鞠躬盡瘁”。五十一歲時,河決口四十三處,潘公身先士卒,不顧身患背痤,仍裹創而出,督率從容,盡塞諸決口。六十九歲第四次“總河”時已年邁多病,六月潘夫人施氏病逝於湖州,接到噩耗心力交瘁,“負痛奔馬,萬苦俱集”,痰中血縷,仍帶病巡視河工,殫精竭慮嘔心瀝血,窮大半生精力於治黃。在其逝世後實現“流連數年,河道無大患”,使黃河得以結束自金末以來分道亂流的 700多年歷史,出現相對穩定的明清 300多年的基本安瀾,萬歷神宗帝稱讚他“以水治水,計慮出於萬金;知人任人,率作先乎眾職”。朝廷為褒獎他四任總河有功,六賜褒典,多次升遷加封;並對其三代均予誥封。

  潘公六十四歲第二次貶官回鄉時,見湖州城北苕霅兩溪匯流處水流湍急,民渡艱難,為遂其父遺願,傾其所有並捐出夫人首飾折銀 2,500兩,決心建橋,造福鄉梓;次年動工興建,為 5孔石木樑橋,潘躬親其事,五年後建成,民頌其德,取名“潘公橋”。清道光十年(1840),改為三孔石拱橋。潘公橋至今風貌依舊,雄峙城北,已列為浙江省〈重點文物保護〉。“出門見橋,舟泊橋邊”的悠然景色,給江南水鄉城市湖州增添了婉約旖旎的風味。

(沈 澄/湖州退休水利工程師)

回第十期目錄    《台浙天地》總目錄
浙江省旅台灣同鄉聯誼總會 會址:108台北市萬華區和平西路三段382巷11弄17號5樓
台北聯絡處:103台北市大同區貴德街83號9樓 電話:(02)2556-0112 , 2592-6503,2304-5561,2923-4833
傳真:(02)2556-5037,2592-6503,2302-0435,2922-5107 策劃總監:林淑珍 總編輯:留問政 聯絡秘書:徐薇蕙
深圳聯絡主任:寧松林 電話:+86-137-23456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