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頁面上的內容需要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取得 Adobe Flash Player

  首頁 關於本會 《台浙天地》 友站連結 浙江省人民政府網站 简体中文 聯絡我們  

  天鍾山,位於富陽市區西南六公里處的富春江畔。海拔380米,占地約10000餘畝,因其山形遙觀宛如巨鍾,而得名。

  清寶山舉人蔣敦複著《遊天鍾山記》中稱: "天鍾山高峰插雲,深澗夾雪;巨石摩空,寒瀑奔騰;白石清泉,山花紅然……" 。這裏,山川清麗,鐘靈毓秀,清泉潺溪,竹木繁茂,一路到來,有轉馬潭、織筐潭、神仙石屋、龍潭飛瀑、百步石坎、高池天泉、候君嶺等名勝古跡。山頂有東西兩台高山盆地,平廣數十畝,四周群巒環繞,酷似桃花源。更有 "小天竺" 之譽的千年觀音古剎〈天鍾禪院〉座落于此,藏風得水,香火興旺,古時每逢十月二十七日廟會,龍燈、獅子、竹馬、異常熱鬧,贍禮朝拜者數千人。

  天鍾山不僅自然景觀秀麗多姿,還有著底蘊深厚的人文景觀和優美神奇的傳說。據志書宗譜記載,秦始皇南巡涉富春江經天鍾山進發諸暨謁大禹陵;吳大帝孫權曾在此駐軍操練水兵;明太祖朱元璋兵敗逃至此山得救而禦封 "護國永壽" ,並由大將徐達用刀尖刻成;清乾隆帝由董邦達陪同遊天鍾山後親賜 "盛名清德" 禦匾。蘇東坡、朱熹、劉基、黃公望等文人雅士也在此留下許多的詩畫佳作。當地民間還留傳著許多,諸如;東晉西台升仙、法師東台坐化、洞賓崖旁避雨、元璋絕處逢生及觀音點活死螺等傳說故事。

  入得山門,兩旁怪石嶙峋,兩側突兀奇峰滴翠瀉碧,一弘清流在亂石間九曲迂回。一里光景,一巨石探天,酷似靈猿嘯空,繞過巨石,即是轉馬潭。山中清流在此竄跳九級,中間山路小橋,水流跌撞成潭,潭水清澈明淨,四周堅石多姿,右邊石坎上有幾個碗口大石窩,酷似馬蹄痕跡,形成了一個倒寫的 "A" 字。傳說元朝末年,朱元璋兵敗逃到天鍾山,愴惶中行至轉馬潭邊,眼看追兵將至,急得仰天長歎。天鍾院裏的觀音菩薩見真龍天子有難,坐在蓮花臺上將雲帚一拂,潭邊堅石傾即化成豆腐似的軟石,元兵大將躍馬追至潭邊,馬蹄深陷軟石中,大驚失色,慌忙勒轉馬頭,退下山來。眼看朱元璋遠去,元酋大怒,將槍柄在豆腐石上一篤,形成一個槍柄型的二尺多深的圓洞。尋奇探幽,今天,這些景觀仍可找到。

  轉過山彎,出現的是〈織筐潭〉。俗叫〈借孔潭〉,潭邊翠縵搖曳,竹篁叢生。由織筐潭前行,便到了神仙石屋。石屋不深,乃巨石突兀天然而成,屋底石縫中一線清泉汩汩而出,彙入碗大的一小盆中,恰可讓人掬水而飲,昔日曾傳 "神仙難飲石屋水" ,今日卻可讓遊人品茗一二。

  天鍾山山水畫長卷最佳處乃占一山幽勝的龍潭飛瀑。龍潭兩旁高峰插雲,深澗夾雪,白練從數丈高的懸崖上跌落潭中,碎珠散玉。右邊崖壁鬼斧神工,奇形怪狀。左邊是 "之" 字形的百步石坎繞絕壁而上,一座石橋橫跨岩岸。此處俗稱 "三退三進" ,意思是鄉人背毛竹路過此處,必須退三步才能進三步,方可將毛竹槓下山來。龍潭兩旁懸崖頑石縫中幾棵千年老樹旁逸斜出,潭中水霧升騰,潭水深淺莫測,明朝文人王之獻面對龍潭飛瀑觸景生情,詠出了 "異岸千層出,孤泉一道飛" 的佳句。龍潭坎之上,今建有古樸的茶室。山風習習,遊人可在樸野之中品茗小駐,享受自然,感悟性情。

  山路盡頭,天地豁然開朗,平生出十多畝開闊地帶,背山處即是天鍾禪院。天鍾禪院原名崇福庵,始建于元朝惠至正年間,至清嘉慶道光時有前殿、後殿、廂房、方丈室、廚房等。後殿中塑有送子觀音,白衣觀音和千手觀音三尊佛像;前殿有四大金剛、十八羅漢,佛像高大雄偉、形態逼真。天鍾禪院正中,懸掛一塊 "護國永壽" 紅底金字的大匾額,落款是明朝開國元勳徐達。據說朱元璋脫險逃至天鍾禪院,命在候君嶺接應的大將徐達用刀尖在石上刻下 "護國永壽" 四個大字,方丈見了大喜,將四字摹刻紅底金字大匾一塊掛於寺中。只可惜原物已不存,只有臨摹的仍在。

  到天鍾山遊玩還可見識到一種奇特的生物,整條溪澗中流水潺潺,溪中螺絲累累,可是每個螺絲都沒有屁股。傳說一日方丈外出,小和尚耐不住寺內生活清苦,去鎮上買幾斤螺絲幾瓶酒,將螺絲剪了屁股後正欲下鍋,突然前門一聲 "阿彌陀佛" ,方丈回來了,小和尚心慌意亂,從後門竄出將已剪了屁股的螺絲倒入溪中,慈善的觀音見狀,點活了這些螺絲。從此,千百年來,這裡螺絲的子子孫孫就再也沒有屁股了。

  天鍾山中當年朱元璋和劉基、徐達等人辭別方丈喬裝後往山塢逃生,今天這山塢叫〈皇逃塢〉。天鍾山西北方的一座山嶺,據說是善演算卜卦的劉基算定在此處等候到朱元璋,故名〈候君嶺〉。北面一峰雄峙,峰名岩山,山頂一池,名曰〈高池〉,居山峰之巔而池水終年不涸,可謂天鍾山風景一絕。

(錢東升/富陽市)

回第八期目錄    《台浙天地》總目錄
浙江省旅台灣同鄉聯誼總會 會址:108台北市萬華區和平西路三段382巷11弄17號5樓
台北聯絡處:103台北市大同區貴德街83號9樓 電話:(02)2556-0112 , 2592-6503,2304-5561,2923-4833
傳真:(02)2556-5037,2592-6503,2302-0435,2922-5107 策劃總監:林淑珍 總編輯:留問政 聯絡秘書:徐薇蕙
深圳聯絡主任:寧松林 電話:+86-137-23456589